时间 : 2009-12-01 04:32:38 来源:classadnew.sina.com.cn
所属部位:头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脑外科
症状体征:眩晕言语障碍瘫痪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脑血栓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脑血栓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1.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 (2)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面,瘫痪以下肢为重可伴有下肢的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介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瘫痪。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塞出现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roner征,病灶侧面部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2)旁正中央动脉:甚罕见 (3)小脑前下动脉: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病灶侧耳鸣耳聋,Horn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基底动脉:高热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软瘫及延髓麻痹急性完全性闭塞时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个别病人表现为闭锁综合征。 (5)大脑后动脉:表现为枕顶叶综合征以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多见,此外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
脑血栓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尿常规、血沉、血糖血脂及心电图应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2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细胞数和蛋白多正常 3脑血管造影。 4头颅CT扫描。 5磁共振(MRI)。 6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脑血栓应该如何治疗?
(一)急性期: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1.缓解脑水肿:梗塞区较大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4.溶栓:①链激酶②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①肝素。②双香豆素。 6.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 7.其他: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 (二)恢复期: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等此外,可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潘生丁或阿斯匹林等有助于防止复发。
[打印本网页][关闭本窗口]相关内容查无记录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