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1 16:31:44 来源:gb.itcmedu.com
针刺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脑血栓形成60例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10007)赵艳玲等关键词 针刺益气活血通络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亦是针刺治疗的主要病种之一。我们运用针刺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证属气虚血瘀的病人60例,采用多项症状积分值和有关检测指标综合评价其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共观察110例病人,均系住院患者,中医辨证均属气虚血瘀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2±6.4岁;平均病程4.4±12.8月;对照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8±5.8岁,平均病程4.2±12.6月。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脑血栓形成起始分值(1):治疗组最低分值9分,最高分值24分,平均13.80±4.70分;对照组最低分值9分,最高分值25分,平均12.49±4.33分。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无显著意义(P>0.10)。 气虚血瘀证起始分值(2):治疗组最低分值9分,最高分值24分,平均13.80±4.70分;对照组最低分值9分,最高分值25分,平均12.49±4.33分。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无显著意义(P>0.10)。 中、西医诊断及辨证、分期标准、纳入及排除病例标准,均遵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定标准执行(3)。2 治疗方法2.1治疗组 针刺主穴:足三里、气海、三阴交、合谷、血海、阳陵泉。配穴:上肢加肩、曲池、外关;下肢加环跳、委中、阴陵泉、解溪、昆仑;口歪加地仓、颊车、下关;语蹇加哑门、廉泉、通里。对症取穴:举臂困难加极泉、肩三针;伸肘困难加尺泽、肘;手内翻加阳溪、阳池;腕下垂加外关、四渎;抬腿困难加髀关、健膝;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申脉、昆仑;经脉拘急者,肘取曲泽、腕取大陵、膝取曲泉、踝取太溪。以上各穴,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则取双侧,轮流选穴,补泻兼施,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 具体操作手法:足三里、气海、合谷行提插捻转补法;三阴交、血海、阳陵泉行提插捻转泻法;肩、曲池、环跳、髀关、委中等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以麻胀感向上下肢远端部位传导为佳;尺泽、极泉、曲泽等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以上下肢抽动为度;手握固者,合谷刺向三间或后溪穴,行提插泻法,以食指或其它四指伸直为度;日久肌肉萎缩者,可在局部刺络拔罐,加灸疗。针刺时或针刺后,应嘱病人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其原则是先上肢后下肢,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幅度由弱到强,运动时间由短到长,运动性质由粗到细,逐渐增加运动量。2.2对照组 复方丹参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上海第一制药厂,批号:970312)静脉滴注,1次16ml,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500ml稀释后应用,1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3 疗效标准 脑血栓形成疗效判定标准、脑血栓形成计分方法及评定标准,遵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所定标准执行。气虚血瘀证疗效判定标准及评定标准,遵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所定标准执行。4 治疗结果4.1两组总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总显效率为68.3%,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总显效率为48.0%,总有效率为68.0%。两组总显效率比较,P<0.05,其差异均有显著意义,提示治疗组总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总疗效的比较
组别n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显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6033810968.385.0对照组50222101648.0※68.0※注:组间比较※P<0.05。4.2两组脑血栓形成计分分值的比较 治疗组前后比较,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照组前后比较,其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有较好疗效,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脑血栓形成计分分值的比较(X±S)
组 别n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X差值治疗组6013.80±4.706.33±3.71△△-7.47±2.56※对照组5012.49±4.336.10±3.49△-6.36±3.03注:组内比较△P<0.05,△△P<0.01;组间差值比较※P<0.05。4.3两组气虚血瘀证计分分值的比较 各组自身前后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差值比较,其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气虚血瘀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气虚血瘀证计分分值的比较(X±S)
组 别n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差值治疗组6011.23±2.814.77±1.73△-6.47±2.94※对照组5011.80±3.126.41±3.35△-5.40±2.61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差值比较※P<0.05。4.4两组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的比较 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各组自身前后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意义或非常显著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差值比较,其差异亦有显著意义或非常显著意义(P<0.05,或P<0.01),表明治疗组对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5 讨论与体会 (1)通过对气虚血瘀证之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针刺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本病效果良好,总显效率为68.3%,总有效率为85.0%。患者治疗后,其语言表达、患肢功能等中风病计分分值、气虚血瘀证计分分值及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疗效优于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其差异有显著意义。而且与复方丹参注射液相比,针刺更为方便、价廉、安全,故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潜力。 (2)我们观察发现,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型多见,故我们选取本型病例作为观察对象。本组6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平均年龄58.2±6.4岁。《内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人至中年以后,五脏渐虚,元气亏耗,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脑脉痹阻而致本病。现代医学亦认为:脑血栓形成是由于流动着的血液在脑动脉内发生凝固,或血液的某些成分发生了聚集,使动脉管腔狭窄,导致其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梗死的一种脑血管病,其总的病理改变亦为“脑脉痹阻”。故针刺治疗以益气固其本,活血通络治其标,取足三里、气海、三阴交益气养血,合谷、血海活血化瘀,阳陵泉舒筋活络,配合局部及对症取穴疏通经络,以图标本同治。 (3)针灸治疗本病应重视阴经穴位的配取。阳主动,脑血栓形成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其病在阳,故针灸治疗时多选取手足三阳经穴施治。但据临床观察,阴经穴位对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针灸疗效及减少病残率等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对长期用阳经穴位效果不佳或偏瘫后期,用阴经穴位为主或配合阴经穴位常获良效,即所谓“阴中求阳”。此外,中风偏瘫患者由急性期进入痉挛期、相对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大多数患者的瘫痪肢体由软瘫变为硬瘫,表现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并出现异常的姿势反射和痉挛状态,如手足内翻、上肢屈曲、下肢伸展等体态改变(4),即《内经》所云:“阴拘急,阳迟缓。”故针刺时泻阴经,补阳经,调节阴阳,纠正阴急阳缓,以恢复经脉之气血循行。 (4)针刺治疗本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宜配取健侧穴位。《素问·缪刺》云:“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如此之,必巨刺之。”我们认为,通过针刺健侧可以调动健侧经气,进而激发患侧同经的残余经气,泻实补虚,使经络气血通畅,患肢功能得以恢复。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35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1,9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324赵钛.现代偏瘫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
(修回日期:1999年3月5日)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