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1 15:06:11 来源:www.studa.net
脑型血吸虫病临床分型与CT分型的相关性研究,临床医学论文,医药学论文
作者:屈艳娟蒋明森徐彦红杨桂芳李华刚
【摘要】目的:分析脑型血吸虫病临床分型与CT分型之间的关系,探讨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临床和CT分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分型中急性脑炎型9例、癫痫型38例、脑瘤型21例、脑卒中型2例;CT分型中脑炎型17例、脑梗塞型2例、肉芽肿型44例、局限性脑软化灶和脑萎缩7例;临床急性脑炎型与CT脑炎型有相关性,其它分型间无相关性。结论:脑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及分型只部分反映其CT表现,其中临床急性脑炎型病人CT常表现为脑炎型,而临床其它类型表现的病人则需要通过CT来明确病灶。
【关键词】血吸虫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分型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全球感染者1.93亿[1]。脑型血吸虫病是血吸虫虫卵异位入脑所产生的脑炎性反应,其发病率约占所有血吸虫病人的4.26%[2]。早期诊断及对因治疗预后较好。目前,CT和血清免疫学检查是其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3]。笔者搜集了70例脑血吸虫病患者资料,分析临床分型与CT分型之间的关系,探讨CT检查的临床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1993~2007年间脑血吸虫病人70例,均经临床病原治疗有效或开颅手术病理切片证实。70例中,男51例,女19例,年龄10岁~65岁,平均年龄33.8岁;潜伏期12天~14年,平均16个月。
1.2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分析
病例均行血吸虫病原检查及免疫学检查,其中IHA(+)50例,COPT(+)38例,ELISA(+)9例,皮内实验(+)6例,粪便中虫卵(+)12例,沉孵毛蚴(+)10例,直肠活检见新鲜虫卵4例,68例行上述检查至少有1项阳性,2例阴性患者经开颅手术后病理证实。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呕吐、癫痫等。由两名资深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分型,以黄友岐分型[4]为依据,分为急性脑炎型、癫痫型、脑瘤型、脑卒中型。
1.3CT扫描及资料分析
使用PQ6000螺旋CT机或岛津CT3000T扫描机,层厚、层距10mm,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CT资料分别由两名资深影像学医师分析。以孙骏谟分型[5]为基础,分为脑炎型、脑梗塞型和肉芽肿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CS20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统计学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1临床表现分析结果
9例急性脑炎型症状为突发高热、头痛,发病潜伏期为12天~2个月。9例中7例初次感染血吸虫,2例曾接受血吸虫病治疗。38例癫痫型首发症状为不同类型癫痫发作,发病潜伏期为2个月~14年。21例脑瘤型症状为头昏、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等,发病潜伏期为6个月~9年。2例脑卒中型平时状况良好,突发偏瘫,潜伏期分别为3个月和6个月,因其例数太少,不参与相关性讨论。
2.2影像学表现分析结果
17例脑炎型主要表现为大脑皮质下片状低密度影,轻度占位,增强斑片状强化。2例脑梗塞型表现为楔形低密度影,与血管分布区一致,无占位,增强无强化。44例肉芽肿型表现为皮质或皮质下单个或多个等密度结节,增强大部分结节明显强化,少数结节轻度强化。7例表现为局限性脑软化灶和脑萎缩,增强无强化,考虑为治疗后改变,不参与相关性讨论。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