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1 09:23:47 来源:www.7-7-7.cn
5年前,广州某医院的外科主任李教授,50多岁,突发剧烈头痛,CT扫描发现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科医生提醒他:可能是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建议他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他草率地拒绝了,认为少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很快吸收,不必大惊小怪。一天晚上,他突然大呼头痛,15分钟后还来不及送医院即踏上不归路。最后确诊死亡原因为:脑动脉瘤再次出血卒死。追究其深在的原因,应归于这位教授糊涂,不明白脑动脉瘤的凶险性。可以说,曾经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不治疗几乎是等于放弃生命。
一、何为动脉瘤: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管壁局部变薄突起,形成泡泡状(有人错认为是脑动脉长了肿瘤)。因为局部血管的管壁菲薄,极容易破裂出血。它是一种常见病,但也是一种难诊断、难治疗的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往往没有充足的警惕,没有寻根刨底地针对脑动瘤进行诊断和治疗。
目前,我国仅有小数脑动脉瘤患者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没有破裂的脑动脉瘤得到诊断和治疗更是少见,极大部分是因为破裂出血后产生蛛网膜下膜症状才得到诊断。据统计,脑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8%,颅内出血超过一半系动脉瘤破裂引起,但得到脑外科治疗的患者很少。
二、如何确诊:
自发性蛛网腔下腔出血约60-80%系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动脉瘤的典型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个别患者仅表现为一侧眼睑下垂或头痛。在没有CT、MRI检查之前,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依赖腰穿。腰穿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而推测脑动脉瘤仅是一种间接的诊断方法,不能评估脑动脉瘤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准确率低。
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首先要行CT扫描,然后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或进行CTA、MRA检查,排除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神经介入全脑血管造影是检查脑动脉瘤的金标准。若全脑血管造影未发现脑动瘤,以后还要进行脑血管造影复查。
三、治疗手段:
发现脑动瘤必须采取外科治疗或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及其家属不愿意接受治疗、年老体弱和濒危的患者或客观原因不能接受治疗的除外。
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脑外科大夫丹迪倡议采取外科治疗脑动瘤,他发明动脉瘤夹夹闭脑动脉瘤颈的手术成了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经典方法。但是,脑动脉瘤手术有5-30%的死亡率和误诊率,对于多数脑外科医生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对于患者家属亦是难以接受的选择。
神经介入治疗是近10年出现的一种治疗脑动脉瘤的高科技新方法。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全称为:DSA全脑血管造影+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通过微小导管从股动脉插管,导管从股动脉、腹主动脉、颈内动脉直达脑内动脉的动脉瘤腔内,再从导管内途径送进铂金微弹簧圈,将动脉瘤腔栓塞,堵塞了动脉瘤的破裂口,使脑动脉瘤出血的可能性降到最小,与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相比,疗效不分仲伯。其优点是:微侵袭性,不需要开颅手术,操作时间短,患者能保持清醒而无疼痛感。不足之处是导管材料费昂贵,且治疗必须在大型的DSAX光机配合下进行。
陈伟新简介: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广东省神经外科学会委员、广州市神经外科学会常委、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专家库成员、广东省及广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他擅长对各种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脑肿瘤、脊髓肿瘤、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畸形、动脉肿瘤等),脑感染性疾病(如脑脓肿、肉芽肿等),脑脊髓先天性疾病(如脑积水、脑脊膜膨出等)。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