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1 17:21:10 来源:www.studa.net
降低游离移植物尿道成型术尿瘘发生的经验,临床医学论文,医药学论文
在11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尿瘘的只有4例,均为无膀胱造瘘,使用尿管引流的患者,尿瘘发生率为3.6%。
目前尿道下裂修复术后尿瘘的发生率为15%~30%[3],减少尿瘘的发生是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这对减轻患者因再次手术所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都有重要的意义。我院目前的尿瘘发生率为3.6%,远低于文献报道的水平。我们的经验和手术要点是:(1)重视“第一刀”:横向切开尿道板近端时,手术刀向龟头方向倾斜切至白膜,预留2~3mm长的皮下组织,利于以后皮下层的缝合。(2)尿道口周围纤维、菲薄组织必须彻底切除,直到切至正常的尿道海绵体为止。(3)切取的游离皮片宽约1.8cm,长度根据缺损尿道决定,厚度以断层皮片为佳,可使用切皮鼓加工获得。修复的尿道呈逐渐增大的“喇叭”管状,直径约0.6cm。同时从正位开口置入3条F8号的硅胶管作支架,其中2条通过内吻合口进入其远端。要保持皮片有一定的张力,使移植皮片与周围组织紧密相连。(4)所有操作均使用6-0Dexon线进行连续缝合,2条缝线完成整个手术,尽量减少术野中残留的线结。覆盖修复尿道的皮瓣必须缝合皮下层,特别是冠状沟下方及尿道吻合处等尿瘘高发点。引起尿瘘的原因多种多样,笔者认为游离皮片修复尿道如同植皮,皮片与周围的组织必须紧密相连,才能获得必要的营养物质,皮片的血供才能重建;它们之间如有间隙,则会影响局部皮肤的存活,导致皮片缺血、坏死、感染,造成尿瘘,特别是在皮瓣连接的部分,皮片更易发生缺血坏死,故修复皮下层,消灭皮片表面的间隙,对防止尿瘘有重要的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冠状沟下方、尿道板与围绕皮瓣“T”形连接处易发生尿瘘的原因,本组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点。使“T”型连接部尽量在侧方,不要在皮管的表面,也是预防尿瘘的措施之一。(5)耻骨上膀胱造瘘转流尿液对提高成功率有帮助,直接使用硅胶管通过尿道引流膀胱在本组也取得了成功,但目前例数不充分,仍在临床实践中。不要使用刺激性较大的科氏尿管做膀胱引流,本组发生尿瘘者,均为使用这种方法引流的患者。(6)术后用热风吹干、0.5%氯霉素眼水定时冲洗阴茎伤口及使用氧化锌粉剂并保持伤口的干燥等预防感染的措施,这对提高成功率也有帮助。
1周李,梅骅,谢家伦.游离膀胱粘膜或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评价.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0,21:14-16.
2刘文旭,谢家伦,莫家骢.游离包皮内板一期修复尿道下裂.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2,13:279.
3黄澄如.尿道下裂治疗现状.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7,18:1-2.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