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1 22:44:32 来源:www.k120.com
【关键词】 ,急性尿路梗阻;肾包膜下积液;超声诊断 急性尿路梗阻致肾包膜下积液的超声诊断及分析 (pdf) [摘要] 目的 探索尿路梗阻所致肾包膜下积液超声表现及形成原因。方法 对8例肾包膜下积液采用SDU-450型超声
【关键词】,急性尿路梗阻;肾包膜下积液;超声诊断
急性尿路梗阻致肾包膜下积液的超声诊断及分析(pdf)
[摘要]目的探索尿路梗阻所致肾包膜下积液超声表现及形成原因。方法对8例肾包膜下积液采用SDU-450型超声诊断仪,常规仰卧位、俯卧位,必要时左、右侧卧位检查。结果超声检查均可见肾集合部分离约1.0~3.4cm,输尿管有扩张,肾包膜下环带状或新月形液性暗区,深度约0.6~2.3cm。其中1例包膜下液性暗区内可见条索状稍强回声带漂浮。结论急性尿路梗阻致肾包膜下积液并不多见,产生原因并非单一,超声检查是目前简单易行而又可靠的方法,并能做出病因诊断,确定梗阻的部位及程度。
[关键词]急性尿路梗阻;肾包膜下积液;超声诊断
尿路梗阻是临床常见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背部疼痛病史,梗阻原因以结石最常见,其次为炎症、结核、肿瘤、先天性和损伤等。本文主要对急性输尿管梗阻致肾包膜下积液的超声表现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我院就诊的8例肾包膜下积液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4~48岁,平均34岁。
1.2仪器与方法应用SDU-45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膀胱适度充盈,患者采取仰卧位、俯卧位,必要时左、右侧卧位检查。
8例肾包膜下积液中1例为子宫肌瘤全切术致右侧输尿管末端损伤,7例均为结石所致,其中1例发生在肾门处,3例在输尿管上段,2例在中段,1例为膀胱壁内段,结石大小约0.4~1.8cm。超声检查均可见肾集合部分离约1.0~3.4cm,输尿管有扩张,肾包膜下环带状或新月形液性暗区,深度约0.6~2.3cm。其中1例包膜下液性暗区内可见条索状稍强回声带漂浮。
泌尿系统功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之一是在低压的情况下,把尿单向性的由肾脏排到尿道外口,从而排出体外。这是机体调节内环境稳定的极重要手段之一[1]。而肾脏血液供应丰富,肾包膜是包绕肾脏实质的一层纤维膜并延续到上段输尿管,容易与肾实质分离,这些生理和解剖特点也为肾包膜下积液病变提供了基础。另外肾脏和输尿管与腹腔多个器官相邻,腹腔脏器的病变可累及输尿管或肾盂,这也是产生肾包膜下积液的解剖特点[2]。因急性尿路梗阻所致肾包膜下积液并不多见,相关报道也较少。其产生原因可能为当发生急性梗阻时,由于肾盂内压力升高,肾脏通过4种逆流方式(肾盂肾小管逆流、肾盂淋巴逆流、肾盂静脉逆流和肾盂间质逆流[1])缓解压力达到生理性适应,如果梗阻不能及时排除,则肾盂内压力升高,压力经集合管传到肾小管、肾小球,如压力达到相当于肾小球滤过压时,肾小球即停止虑过,肾内“安全阀”开放,即肾盏在穹隆部开始有小的裂隙。肾盂内尿液直接入肾实质的静脉和淋巴管内,并经肾窦渗至肾盂和肾周围。另一种说法是当急性尿路梗阻时,由于肾绞痛而引起机体急性应激反应,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血流量增加,入球小动脉阻力减低,刺激肾素分泌增加,产生的血管紧张素也增多,导致血管痉挛,小血管破裂出血,致肾包膜下积液。超声检查是目前的首选检查方法,简单易行又安全可靠,并能做出病因诊断及确定梗阻的部位和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准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72-277.
2蔡伟,肖序仁,李炎唐,等.肾包膜下积液(附10例报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5,16(1):13-14.
作者单位:628200四川旺苍,旺苍县人民医院超声科
(编辑:朱兆耘)
顶一下(0)0%踩一下(0)0%------分隔线----------------------------上一篇:输尿管结石急性梗阻伴肾周积液的超声诊断下一篇: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