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疟疾
疟疾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
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
贫血和脾大为临床特征。因原虫株、感染程度、机体免疫状况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1、疫情概况
全世界每年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其中3亿患者集中在最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世界上每年约有11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是5岁以下儿童,80%的疟疾患者生活在非洲地区。目前,防治疟疾的费用已占非洲国家公共卫生支出的40%以上,每年达120亿美元。
2、症状
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
发冷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然后感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
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
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
3、诊断
(1)在疟疾传播季节到过疟疾流行地区,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
昏迷等症状。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预防控制措施
(1)预防服药
(2)灭蚊
(3)防蚊
(4)环境治理
世卫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正确地在室内喷洒滴滴涕等杀虫剂可把疟疾传播的可能性减少90%。印度通过使用滴滴涕已显著减少疟疾病例和死亡人数,南非通过使用滴滴涕将疟疾病例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历史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