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2007,1.5,.1癌症进展杂志2007年1月第5卷第1期99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鼻咽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本文对我院治疗过的鼻咽粘液表皮样癌病例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2月一2006年2月收治的8例鼻咽粘液表皮样癌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最短为2.0个月,最长为36.5个月,平均为10.4个月.确诊前5例误诊.鼻咽肿瘤以位于鼻咽侧壁,顶后壁为主,局部多侵犯鼻腔,颅底,咽旁,头长肌.颈部淋巴结转移少见,仅1例.3例采用单一治疗(1例放疗,2例手术),5例综合治疗(2例术前放疗,3例术后放疗).结果①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3个月,6例达其中(5例采取综合治疗),1例达(单纯切除+放疗),1例(单独放疗);(远期疗效:随访4.2―90.9个月,中位随访期26.9个月,8例患者均存活,其中6例无瘤存活,2例原位带瘤生存.自随访以来,无一例有颈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鼻咽粘液表皮样癌进展慢,疾病误诊率高,临床表现以局部症状为主,颈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少见,治疗上应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关键词鼻咽肿瘤粘液表皮样癌治疗预后中图分类号739.63文献标识码:,&;,100021,,.8().2.036.519.3.5.―,,..3(1,2),5(+2,论着100癌症进展杂志2007年1月第5卷第1期,]2007,1.5..1+3).①―:3,6(5),1(),1().②―:―026.9(4.290.9),8(6,2,).,,,..,2007,5】)
鼻咽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头颈部
恶性肿瘤,95%以上为鳞癌,而腺癌及其他类型恶性肿瘤少见,(2%~3%),而粘液表皮样癌作为鼻咽原发性看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更为少见,少有报道.为探讨一该病发病情况,临床规律及临床诊治,预后情况,本文就我院1996年12月~2006年2月收治的8例鼻咽粘液表皮样癌患者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8例中,男性2例,女性6例,男:女=1:3;年龄38~64岁,中位年龄46.5岁,从发病到确诊最短为2.0个月,最长为36.5个月,平均值为10.4个月.该疾病误诊率高,8例中先后有5例误诊,其中临床误诊2例,分别诊断为慢性鼻炎,中耳炎,后因症状加重而发现鼻咽肿物,经活检确诊.病理诊断错误者3例,均为术前放疗活检标本,分别为:腺样囊性癌,中分化腺癌,内翻性乳头状瘤,后经术后病理确证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与鼻咽鳞癌无区别,主要为:血涕6例,听力下将3例,鼻塞3例,
耳鸣2例,头痛1例,颈部肿块1例(经体检,辅检及治疗反应确诊为淋巴结转移).但与鼻咽鳞癌显着不同的1例有颈部
淋巴结肿大及无颅神经受侵表现.影像表现:经鼻咽或/和证实,肿瘤位于鼻咽侧壁,顶后壁为主;侵及鼻腔4例,颅底3例,咽旁5例,头长肌5例.临床分期:根据福州分期,期2例,期3例,期3例.病理分化程度:4例低分化,1例高分化,1例中低分化,2例不详.具体临床资料见表1.表18例鼻咽粘液表皮样癌临床资料,2007,.5,12.2治疗方法8例患者中,接受单一治疗者3例(放疗1例,手术2例),综合治疗者5例(术前放疗+手术2例,手术+术后放疗3例).放疗采用6―线一/+9线常规照射.2例采用耳前野+全颈切线野,3例为面颈联合野+下颈切线野.肿瘤总量4~76(术前2例,分别为4,76;术后3例,均为7),双侧颈部预防量4~6.手术方式多采用上颌骨掀翻入路扩大切除(4例),其余3例分别采用鼻内镜单纯切除,鼻侧缘入路肿瘤扩大切除和腭部倒型切口入路切除.无一例采用化疗.2结果2.1近期疗效2例术前放疗者常规放疗后疗效评价为,其癌症进展杂志2007年1月第5卷第1期101中有1例,76后予以腔内放疗:剂量参考点7~11处量为15/2次,并立体定向放疗15,疗效评价,后行手术切除.其术后病理特征表现为形态不典型,伴退变坏死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内含有腺样结构样癌细胞.3例术后放疗者,术后2例有残存,3例均予以辅助放疗,2例达,1例达(系鼻内镜单纯切除).治疗结束后3个月,6例达(其中5例采取综合治疗),1例达(单纯切除+放疗),1例(单独放疗).2.2远期疗效随访4.2~90.9个月,中位随访期26.9个月.其中2例刚治疗结束不足半年,1例于治疗后9.3个月失随.8例患者截至随访日期均存活,其中6例无瘤存活,2例原位带瘤生存,无一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治疗方法及生存情况见表2.表28例鼻咽粘液表皮癌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102癌症进展杂志2007年1月第5卷第1期『3讨论粘液表皮样癌是涎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部位以大涎腺为多,其中发生于腮腺者最多,发生于颌下腺,舌下腺较少.而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发生于腭腺者最多,仅次于腮腺,发生于其他小涎腺者较少….而对于鼻咽,粘液表皮样表癌的发生相对少见.邱枋等报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75~2003年治疗过的45923例鼻咽癌患者中,仅有2例鼻咽粘液表皮样癌(0.26%).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40~60岁为发病高峰,女性较男性多见.本组病例发病年龄为38~64岁,女:男=3:1,与文献报道相似.鼻咽癌的原发部位隐蔽,症状各异,经常导致部分病例被误诊.其误诊病种达30多种,以颈淋巴结炎,颈淋巴结核,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炎为最多见.因鼻咽粘液表皮样癌因颈部淋巴结转移少见,误诊为颈淋巴结疾病的可能性小.本组病例误诊为慢性鼻炎者1例,中耳炎者1例,其他病理类型者3例.分析其误诊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鼻咽腔深而隐蔽,生长于该处的肿瘤难以发现,且易向周围结构扩展使症状复杂多变.如鼻咽肿物压迫咽鼓管咽口引起
咽鼓管阻塞或侵及鼻腔引起鼻塞,故易误诊为中耳炎或慢性鼻炎;②鼻咽早期症状不典型,且患者常主诉不清;③粘液表皮样癌组织成分特殊,其主要特征是鳞状细胞,粘液细胞及中间型细胞的混合体,病理类型容易诊断错误;④少数医生对鼻咽癌缺乏高度警惕性,对鼻咽癌以其他部位症状为主要或惟一表现的临床特征认识不足.为减少和避免误诊,临床医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