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龋齿

龋齿

时间 : 2009-12-01 00:15:50 来源:www.51ttyy.com

[摘要]

口腔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个人在任何时期都有可能罹患口腔疾病。虽然我国居民口腔疾病钓患病率很高,但却约有70%的人不知道自已患有口腔疾病。根据调查,在我国龋病、牙周疾病、错合畸形、口腔黏膜病、唇舌疾患、口腔癌的患病率都很高。口腔疾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少代谢性疾病与内分泌疾病都可能引起口腔疾病。此外,营养缺乏也是导致口腔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防治龋齿―定从饮食着手。龋齿早期预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重点应放在儿童(儿童食品)和少年(少年食品)。

龋齿的发生多与平时饮食卫生和饮食习惯有关,因它可影响牙齿的发育与修复功能。营养不良不仅可导致牙齿发育障碍,还可增加牙齿对致龋菌的敏感性而易患龋齿病。

1、在胎儿时期,就须注意孕妇(孕妇食品)的营养,供给足够的维生素(维生素食品)和钙(钙食品)、磷等矿物质。这些成分是胎儿发育阶段中所必需的,也能为他日后长出健康(健康食品)的牙齿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少食糖类。蔗糖与龋病的关系非常密切,它对龋病的发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儿童起,应注意控制进食糖量,不允许临睡前再吃糖果点心,甚至养成口中含着糖果睡觉的不良习惯。

3、平衡饮食。特别是孕妇、婴幼儿(幼儿食品)以及患各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更应注意补充足够的高蛋白、高脂肪、丰富的钙、磷等矿物质、B维生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特别是新鲜水果(水果食品)、瓜果要多吃,以提高抗龋病的能力。因高蛋

4、多吃含氟或其他矿物质的食物。氟进入组织后,能增强釉质(牙冠最外一层,俗称珐琅质)的抗酸性能,起到防龋作用。含有氟化物的食物有牛奶、胡萝卜、鸡肉、蛋、鲭鱼、莴苣、薯类、茶叶、麦粉等,但补氟不宜过量,因为氟过量可引起氟斑牙,危及牙齿、骨关节和全身的健康。

5、多食粗糙性食物。这是因为食用粗糙食物需要较大的咀嚼力,磨掉牙面上的裂沟,容易将牙面洗刷清洁,使细菌和食物残渣不易停留或依附在牙面上,减少了龋齿的发生。因此,提倡多食粗糙食物和纤维丰富的耐磨食物,可以预防龋齿的发生。

6、多食含纤维性食物,少食肥甘厚味之品,以增强牙齿的自洁作用。

7、建议不要饮用碳酸软饮料,因其含有磷酸,可减少牙釉质的钙含量。另外,也不要使用维生素C含量高的咀嚼营养品,以防腐蚀牙釉质。

胡萝卜炒鸡丝[用料]胡萝卜200克,鸡肉350克,蒜、姜、精盐、植物油(油食品)、味精适量。[制作]①将鸡肉切成细丝,把胡罗卜切成细丝。②把姜、蒜分别切成小细丝状备用。③把炒锅置火上,烧热后加入植物油,待油烧至六分热时,加入姜、蒜,然后把鸡丝倒入锅中翻炒。④待鸡丝炒至六分熟时,把胡萝卜丝也倒入锅中加盐翻炒至熟,起锅时撒上少量味精翻匀即可。[功效]胡萝卜含维生素A、氟元素,鸡肉也含氟元素,氟元素能补充身体营养,起抗龋作用。

营养产品调理建议:

■3倍用量:B族维生素■2倍用量:复合维生素片,维生素C,大蒜(大蒜食品)精油■1倍用量:蜂胶(蜂胶食品)

B族维生素:促进消化(消化食品),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压力食品),帮助睡眠(睡眠食品)。复合维生素片: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消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液体钙:补充足够钙质,修补受损牙齿。维生素C:维护肾上腺功能,健康牙龈,帮助口腔恢复,防止牙龈出血,排出过多的黏膜分泌物以及毒素。大蒜精油:是强力广谱抗菌素,有很强的抗菌能力,能灭口腔与大肠中导致口臭的细菌。激活肠胃粘膜,健胃整肠,促进食欲,加速消化。蜂胶:含有丰富而独特的黄酮类、萜烯类物质,温和有效,不会引起消化道的寄生菌的失调,对多种细菌、真菌、病毒等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还有安然、消炎(消炎食品)、止痛、止痒、麻醉、抗辐射等作用。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龋齿”相似的文章

更多>>

龋齿疾病

1.口腔检查 龋病易发生于牙体不易自洁的滞留区,特别是磨牙合面的沟隙或牙列的拥挤嵌塞食物处,其龋坏深度分三种。 1) 浅龋 病变仅局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局部可见白色或灰黑色的龋斑,无自觉症状,探查时可卡住探...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