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和治疗伤寒慧聪网2005年7月20日17时2分
诊断伤寒的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病人到过流行地区,或与伤寒病人有密切接触。
临床表现:1)持续发热2-3周,类似上感。2)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全身中毒症状。3)伤寒舌,腹痛,腹泻,腹胀,右下腹压痛。4)循环系统有相对缓脉,若并发心肌炎则缓脉不明显。5)肝脾肿大,并发中毒肝炎时可见
黄疸,转氨酶升高。6)病程第7-13日出疹,直径2-4mm,10个以下,多分布于胸腹,压之褪色。7)神经症状,如意识朦胧,嗜睡,重听等。
实验室检查:1)白细胞<300万-500ml。2)肥达氏反映阳性。3)血培养和骨髓培养阳性。4)免疫学检查可采用PHT,ELISA、CIE、COAG、IFT、PCR等。
伤寒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上感、
疟疾、败血症,
流行性斑疹伤寒,血性播散性结核病,
钩端螺旋体病,急性黄疸性肝炎,恶性组织细胞病。
肥达反应及其新评价
诊断伤寒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有细菌培养、肥达(Widal)反应等。由于肥达反应使用历史长,人们比较熟悉,操作也较简便,所以临床上诊断伤寒常以肥达反应作为诊断依据。现在看,这种做法并不合适,对肥达反应的辅助诊断价值应正确评价。肥达反应是以伤寒及
副伤寒杆菌的5种抗原,即菌体抗原O、伤寒杆菌鞭毛抗原H及副伤寒杆菌(包括甲、乙、丙三种)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感染者血清中的抗体。O抗原为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的共同抗原。血清中检出高效价O抗体并不能区别3个不同的病原菌感染,但三者的鞭毛抗原(H、A、B、C)不同,可从3种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上升来判断感染的菌种。过去,它是临床上诊断伤寒时最常用的检验项目。近年的观点认为,肥达反应对伤寒的辅助诊断价值局限性很大,特别是对于伤寒的早期诊断,并无多大价值。原因是:1、发病早期抗体阳性率太低,第1周仅少数阳性,即使第3、4周,阳性率仅达70%。2、肥达反应为非特异性反应,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较高。伤寒杆菌属沙门菌的D群,D群与沙门菌的A群有部分共同抗原,后者的感染可产生“O”及“H”抗体的交叉反应,影响诊断。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少数伤寒患者抗体出现很迟,有的虽然出现了抗体,但抗体效价水平太低,难以据此作出判断。特别应当指出,有10%-30%的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始终阴性。美国医学会曾于1976年建议取消肥达氏反应,而代之以其它更敏感的实验。目前主张早期确诊以检测血内伤寒杆菌和特异性伤寒杆菌抗原为依据。血培养病程第1-2周的阳性率即达80%-90%,是最常用的确诊伤寒的依据。近年免疫学诊断方法发展很快,如用ELISA法检测伤寒杆菌抗原(也可查IgM和IgG型抗体),对早期诊断很有帮助;此外,被动血凝实验(PHA)、对流免疫电泳(CIE)、协同凝集实验(CoA)、免疫荧光实验(IFT)等技术也开始用于伤寒诊断。近期尚有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探针或PCR技术检测伤寒杆菌的报道,这类方法敏感度更高。
伤寒杆菌存在于病人或带菌者的体内,通过粪便而排出体外,如污染了水源,就可引起传播。[上一页][1][2][3][]【发表评论】【评论】【大中小】【推荐】【打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