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18:00:00 来源:www.39kf.com
颅骨表皮样囊肿10例治疗体会属于经验交流栏目,主要讲述了我院自1996年8月~2004年5月共收治颅骨表皮样囊肿10例,现报告如下。6例颅骨全层破坏,4例颅骨内板完整。CT扫描示颅骨病变外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内
1.1
1.2治疗方法10例均经手术治疗。在全麻下切除肿物。术中见囊性肿物上部居头皮下,下部有的达硬脑膜,有的达颅骨内板,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完整切除肿物,咬除被肿物破坏的颅骨,囊内物为干酪样、豆渣样、珍珠样。颅骨内板存在的,以碘酒烧灼后,再以酒精脱碘,手术切口一期愈合。
1.3治疗结果10例均经手术治愈。
2讨论 1807年Pinson首次描述表皮样囊肿起源于异位表皮细胞。1928年Critchiet定名为表皮样瘤,亦称表皮样囊肿、胆脂瘤或珍珠瘤[1]。该病男女均可发生,发病机会均等。其囊内容物往往呈发光的叶状或片状排列的物质颇似洋葱样,故Dandy称之为人体内最美的肿瘤[1]。但囊内容物也有呈豆渣样或干酪样者。表皮样囊肿可发生在任何年龄。1936年Mahoney分析142例,年龄分布甚广,从新生儿直至80岁的老人,其中以20~50岁为最常见[1]。囊肿恶性变的发生率很低,但曾有少 表皮样囊在颅内相对较为常见,但颅骨表皮样囊肿则特别稀少。Muller1938年首先描述了颅骨表皮样囊肿,1956年Haig收集文献报告100例[2]。颇具规模的北京天坛医院自1966年~1995年30年内仅收治颅骨表皮样囊肿16例[2],说明该病少见程度的一般。笔者所在单位为市级基层医院,从1996年8月~2004年5月共收治10例,可谓意外的巧遇。表皮样囊肿位于颅骨板障内时,使内外板逐渐分开、变薄、破坏致圆形骨质缺损,边缘锐利而光滑,周围有环形骨质增生硬化带。该病不易全部切除,常反复再发。故有人强调,在病变周围咬除部分骨板或在肿瘤四周钻孔锯开颅骨,沿硬脑膜剥离肿瘤,连同骨瓣一并切除[2]。我们病例较少,临床经验欠缺,不敢妄谈结论。但实践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囊壁的完整切除,以防肿瘤复发,如能做到此举,并非一定要切出部分颅骨。本文10例均照此处理,术后随访3~5年未见复发。颅骨表皮样囊肿最重要的特征性表现为病史长与无痛性皮下肿物[3]。遇此情况要细致检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 (本文图片见封三)(略)
参考文献 1王忠诚.表皮样囊肿.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4.
2王新生,王集生,信凯,等.颅骨板障内上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19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3:164.
3薛庆澄.颅骨病变.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71-572.
作者单位:122500辽宁省凌源监狱管理分局中心医院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