铬标记的红细胞或血小板注入体内后,做体表放射性测定,可发现脾区体表放射性比率大于肝脏2~3倍,提示标记的血细胞在脾内过度破坏或滞留。
在考虑
脾功能亢进(脾亢)诊断时,以前4条更为重要。
诊断:1.脾脏肿大。几乎大部分病例的脾脏均肿大,可作体检测量。对于肋下未能触到脾脏者应进一步通过其它检查证实是否肿大。因为轻度肿大的脾脏不一定能在肋下触及,而
脾肿大与脾功能亢进的程度并不一定成比例。
2.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可以单独或同时减少,一般早期患者只有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晚期病例发生
全血细胞减少。
3.骨髓中相应细胞系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并有相应幼稚细胞成熟障碍的现象。
4.脾切除后可以使血细胞数接近或恢复正常。
症状:继发性脾亢的临床表现多为原发疾病的临床症状,脾区疼痛。
体征:
继发性脾亢的临床表现多为原发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伴有因脾脏增大,脾被膜受牵拉而引起的脾区疼痛及压疼。
体检:原发疾病的临床体征,脾脏可增大。脾区压疼明显。
影象诊断:1.超声波检查或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及CT可测定脾脏肿大程度及脾内病变。2.99m锝或113铟胶体注射后脾区扫描以测走脾脏大小及红细胞在脾脏破坏的情况。
实验室诊断:
1.骨髓象检查呈造血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可有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不同程度的成熟障碍,例如,分叶核细胞较少,巨核细胞有血小板形成者较少。
2.以放射性核素51铬标记血细胞可作脾脏容积的测定、红细胞生存时间的测定及红细胞破坏部位测定。
3.氟磷酸二异丙酯(DF32F)作示踪剂,在体内标记白细胞及血小板可测定白细胞及血小板生存时间。
1.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减少或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或两种以上细胞同时减少。
鉴别诊断
在诊断脾亢时有以下两种情况须注意:
1.脾肿大伴有一种或几种血细胞减少也可发生于与脾亢无关的几种疾病,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慢性布氏杆菌病及亚急性
细菌性心内膜炎。
2.即使在有脾亢患者,其血细胞减少可能并不由脾亢直接引起而与其原发病有关,所以不能经切脾而好转,如淋巴瘤有骨髓浸润者。
因而脾亢的诊断必须通过排除方法。
预后
一般为引起脾亢之原发病的预后,中医认为Y积触之有形,固定不移,病在血分,属脏病且正气已虚,病较重,病程长,属难治。
治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1)气滞血阻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药:金铃子散或失笑散加减。方中金铃子疏肝理气,元胡活血止痛,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若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祛瘀之药,以攻除其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