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13:36:40 来源:news.sina.com.cn
贫血可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细胞形态学的特征进行分类。按发病机理可分为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及急、慢性失血三类。按形态学分类则可分为正常红细胞型、大红细胞型、单纯小红细胞型和小红细胞低色素型四类。形态学的分类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数是正常红细胞型贫血,但偶可呈大红细胞型贫血;溶血性贫血也可呈大红细胞型贫血。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虽过于简单,但易于掌握,提供诊断线索,如低色素性贫血多数是缺铁性贫血,大红细胞型贫血很可能是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 【发病机制】 骨髓造血活动与造血组织中多能干细胞(称为CFUS)的存在有密切关系。CFU-S具有分化和增殖成各系列祖细胞的功能,并与所处的微环境有密切关系。当某些化学、物理、病毒感染和免疫因素损伤CFU-S和(或)造血微环境,致使CFU-S的分化、增殖发生障碍,导致周围血液全血细胞减少,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CFU-S在造血微环境诱导下分化为红系定向祖细胞,后者在红细胞生成素的刺激下分化为各期幼红细胞。红系祖细胞或红细胞生成素的免疫性破坏,均可导致选择性红系细胞生成障碍。贫血严重而白细胞和血小板则大致正常,称为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自红系祖细胞发育至中幼红细胞,细胞要经过多次分裂增殖,而DNA的合成倍增是细胞分裂期前所必需的。维生素B12和叶酸则是DNA合成的主要辅酶。无论是维生素B12或叶酸的缺乏,或由于其他因素影响DNA合成,都可导致核分裂延迟,甚至停顿;形成核和胞质发育不平衡,核染质疏松,形态巨大而畸形的巨幼红细胞。周围血液可见卵圆形的大红细胞,称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在幼红细胞不断增殖过程中;细胞质也逐渐发育成熟。早在早幼红细胞质内,就开始合成微量血红蛋白,至中幼红细胞阶段,血红蛋白合成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需要铁。铁来自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的铁蛋白及血浆中的转铁蛋白。铁蛋白分子附于幼红细胞表面,吸入质内,输送到线粒体,和原卟啉合成正铁血红素。珠蛋白是在幼红细胞内核糖体上合成的。正铁血红素与珠蛋白合成了血红蛋白分子。所以任何原因引起的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不论是缺铁或铁代谢紊乱(慢性炎症性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血红蛋白病)以及卟啉代谢紊乱等都可以导致造血不良性贫血,出现大量细胞质不足(小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低色素)的成熟红细胞,统称为低色素性贫血,其中以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骨髓发生纤维化或骨髓被异常细胞所侵犯,可导致骨髓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同时伴有骨髓外(主要在脾或肝脏,也可在淋巴结等)造血灶的建立。临床出现贫血,周围血液出现幼粒和幼红细胞,称为幼粒-幼红细胞贫血或骨髓病性贫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破坏,尤其是脾脏在破坏红细胞中占重要地位。红细胞的生命期和红细胞膜的结构、酶系统的活力及血红蛋白分子等密切相关。红细胞内在的任何一种缺陷均可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如超过了骨髓代偿性增生的程度,就会引起溶血性贫血。这类贫血绝大多数是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本身虽正常,也可因某些外在因素,包括化学、物理、机械、感染、毒素以及免疫等因素影响,导致溶血性贫血,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后或人造心脏瓣膜,造成红细胞的机械性损伤,引起溶血,血中可见红细胞畸形和碎片。肿大的脾脏也可阻滞和吞噬红细胞。红细胞外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均系获得性疾病。 不论急性或慢性出血都是临床上引起贫血的最常见原因。慢性失血性贫血实质上就是缺铁性贫血。 贫血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淋巴瘤不仅侵犯骨髓造血组织引起骨髓病性贫血,也可同时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同一类型贫血也可有不同发病机理并存,如巨幼细胞性贫血既有DNA合成障碍,又有红细胞破坏过多和髓内溶血等因素。 【病理说明】 贫血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减低,全身组织和器官发生缺氧变化等。首先体内相应的代偿机制发挥作用,例如脉率变快,心搏出量增加,呼吸加速,红细胞生成素提高以及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降低等。有些脏器(如肾脏等)则发生血管收缩,使更多血液流向缺氧较为敏感的器官如脑、心脏等。这些代偿作用,加上氧供不足,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红细胞内合成更多的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后者与脱氧血红蛋白的β链相结合,以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右移,使组织获得更多的氧。轻、中度贫血患者持续一定时期后,可由于这种代偿机制而不表现明显的缺氧症状。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