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破水

破水

时间 : 2009-11-30 15:39:30 来源:www.83692222.cn

[摘要]

胎膜早破(PROM)是产科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易继发早产、难产、感染、胎儿宫内窘迫等,致使剖宫产率上升,威胁母儿的生命,提高胎膜早破的诊断率,早期采取适当的临床措施,减少对孕产妇及新生儿的不利

  胎膜早破(PROM)是产科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易继发早产、难产、感染、胎儿宫内窘迫等,致使剖宫产率上升,威胁母儿的生命,提高胎膜早破的诊断率,早期采取适当的临床措施,减少对孕产妇及新生儿的不利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在临产前胎膜破裂,称为胎膜早破。

  孕妇有较多的液体从阴道流出,可混有胎脂和胎粪,肛诊将胎先露上推见阴道有液体流出,羊膜腔感染时,母儿心率快,子宫压痛,白细胞数增高,阴道窥器检查见液体自宫口流出,阴道酸碱度检查PH值≥6.5,阴道液涂片检查可见羊齿植物状结晶,B超检查羊水减少,羊膜镜检查可直视胎先露部,看不到前羊水囊,根据以上情况即可诊断。

  资料及发病率

  2000年~2005年间分娩总数为6453例,胎膜早破620例,其发病率为10%,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36例,胎膜早破的感染率为5.8%,占分娩总数的0.56%。

  胎膜早破的原因

  生殖道内原维生物上行性感染,羊膜腔内压力升高,常见双胎羊水过多,胎先露高浮,如胎位不正、头盆不称、营养缺乏,如维生素C及铜锌等,子宫内口松驰等均可致胎膜早破。

  破膜分娩间期与感染的关系

  感染的36例,破膜后20小时至15天分娩,其中≤24小时14例,24小时――48小时28例,>72小时4例,其中胎膜早破未发生感染的均为24小时分娩,在这里指出,胎膜破裂在24小时后分娩的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

  分娩方式与感染的关系

  胎膜早破合并感染的自然分娩8例,手术产28例,难产率47%,其中剖宫产10例,本组有4例在家破水时间长达3天以上,最长达15天,本例为足月入院时发烧、寒战、腹痛、子宫底有压痛、羊水奇臭,胎儿已死亡,血白细胞20.5×109/L,并有核左移,入院经抗炎输液急诊行腹膜外剖宫产。

  感染对围产儿的影响

  据有关文献报道,胎膜早破合并感染对围产儿影响占95.2%,本组感染的36例,其中死胎死产5例(≤28周4例),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7分者18例,早产儿6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及败血症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

  胎膜早破对母儿有很大的影响,难产率也明显增高,胎膜的完整对羊膜腔有保护性作用,是预防羊膜腔感染的一个重要屏障,且破膜至分娩发动间期越长,感染发生机会越高,为减少宫内感染对母儿的影响,首先应预防PRCM和感染的发生,破膜前有性生活史和破膜后多次阴道检查且距分娩时间越长,感染发病率越多。因此,从妊娠末期应禁忌性生活及内诊检查,对于足月妊娠者,如在破膜12小时未临产者,采用抗菌素预防感染,如超过24小时,应催产素引产,48小时未分娩有感染症象者应剖宫产终止妊娠。一旦确诊为PROM合并宫内感染,应加强抗菌素应用,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并积极引产或行腹膜外剖宫产终止妊娠。

  PROM合并感染对围产儿的影响

  胎膜早破一旦合并感染,对围产儿的影响明显增加,为减少对围产儿的影响,应根据胎龄的大小,破膜时间长短,感染等情况,给促胎肺成熟,胎龄越小,感染及并发症越多,对围产儿影响越大,为此破膜后,预计24小时内不能分娩者,应避免或减少阴道检查,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清理口腔、鼻腔、呼吸道的吸入物,合理使用抗菌素,加强早产儿及新生儿的监护及防治,是可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


友情提示:大连九州医院妇科专家男科专家为您在线解答相关疾病问题!网络预约免专家挂号费,享受就诊绿色通道。点击进入专家答疑

咨询电话:0411-83692222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破水”相似的文章

更多>>

破水疾病

1、阴道分泌物PH值测定,可用试纸法测定,如PH>7,多已破膜,因阴道PH值为4.5~5.5,而羊水为7~7.5。 2、阴道液体涂片 ,待干后镜检,查见羊齿状结晶,用0.5‰美兰染色查见淡兰色或不着色的胎儿上皮...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