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情感障碍有哪些? 1)情感淡漠:对周围环境中的喜、怒、哀、乐事件无动于衷,长期处于无情感状态,即无内心体验,又无面部表情。遇意外不惊,受捉弄不怒。对亲人冷淡,视同陌生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情绪低落:患者自我感觉很坏,心情抑郁悲观,落落寡欢,不与人交往,对任何事情都感觉悲观失望,没有愉快感,高兴不起来,看到悲伤的事更加痛苦,多见于
抑郁症。
3)情绪高涨: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与人一见如故,但无常礼,对什么事都感兴趣,往往低估客观困难,盛气凌人,好指责别人,爱管闲事,但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多见于躁狂症。
4)情感倒错:患者情感活动与正常人相反,该哭时笑,该笑时哭,在叙述自已和生命遇到危险时,却笑容满面。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焦虑:惶然不安,如大祸临头,坐立不宁,搓手蹬足,来回奔走,看谁都不顺眼,任何事情都做不下去,总感到委屈,常伴有心慌、
气短、也汗等。多见于抑郁症,而更年期的患者更明显。
6)情感衰退:对外界事物无正常的情感反应,表情
呆滞,行动缓慢,生活不能自理,无任何欲望要求,多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
7)易激惹:遇到轻微刺激,即引起剧烈的情感反应。如大发脾气、怒不可遏、面红耳赤、与人争论不休。多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字能症的患者。
3、抗精神病药物有哪些常见的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中以吩噻嗪类物为例:(如:氯丙嗪、奋乃静、三氯拉嗪、氟奋乃静等),其常见的副作用有:
1)直立性虚脱,即体位性低血压,特别是年老体弱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易出现。
2)锥体外系统综合征:这是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A、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板、流涎、肌张力增加、四肢及
舌震颤,行动缓慢、协调动作消失。
B、静坐不能或不能控制的不安。
C、阵发性的颈部肌肉痉挛、两腿上翻等症状。
3)粒细胞减少,较少见,但后果严重。不过,在服用氯氮平时,易出现粒细胞减少情况。
4)迟发性运动障碍:系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种特殊而持久的症状。其表现为口唇、舌不能自主反复运动,此型称面-舌-颊型。其次为“四肢型”,表现为技体不自主的无目的的摆动,还有躯干型和肌张力低下型。
5)精神障碍:常期服用,易引起忧郁反应,导致病人发生自杀、自伤等后果。
6)精神运动性兴奋:少数病人在治疗中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其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言语散漫、静坐不能、行为极度兴奋。
7)意识障碍:约有1%-3%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由意识模糊至
谵妄状态,一般见于用药早期患者。
8)中毒性肝炎。
9)过敏反应
4、做思想工作能治疗精神病吗?
社会上有些人或者是精神病人的家属看到有些精神病人因某种精神刺激而出现精神失常,就认为精神病之所以发病,是一种思想问题,是因某种问题示能解决或要求没能满足才发病,只有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使他们的思想“疙瘩”或“矛盾”解决了,疾病也就自然好了。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
精神病的病理学基础主要是大脑机能障碍。由于大脑功能紊乱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如感知、思维、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和形为异常,单靠做“思想工作”是不能治好精神病的,必须在服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的配合一些心理治疗,才能有效的治疗精神病。因此,精神疾病的治疗必经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疗法为辅的配合进行。方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