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10:03:45 来源:journal.shouxi.net
,首席医学网目前收录有300多种中文权威医学杂志,提供免费全文阅读,实现全文检索,提供医学论文的免费查询、论文阅读、论文下载,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以及在线投稿
作者:李宪姚洪波孙秀玖张凤林作者单位:132021吉林省吉林市吉化公司总医院血液中毒科
加入收藏夹【关键词】氰化物中毒急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我院于2003~2004年救治2例急性重度氰化物中毒致MODS患者,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26岁,某化机厂化机检修岗位工人。约于入院前1小时,某丙烯腈厂出现少量泄漏点(现场有液性氢氰酸泄露),该患佩带滤罐式防毒面具带压堵漏,施工安装夹具约10分钟,自诉全身不适,被同事除去防毒面具,随即出现走路不稳、意识不清,伴抽搐,头后仰,双腿伸直,双眼斜视。同事急按其人中,患者抽搐缓解。车间急予解毒剂亚硝酸异戊酯吸入2支、4-DMAP肌注1支,患者未再抽搐,仍意识不清,急送入我院。病程中有呕吐,呕吐物含少量咖啡样物,有尿失禁。既往健康。入院时查体:P110次/分,R28次/分,BP70/45mmHg,意识不清,面色发绀,立即给予硫代硫酸钠12.5g、20%甘露醇250ml、多巴胺120mg+可拉明1.875g静滴,地塞米松10mg、速尿40mg静注。治疗3小时患者病情好转,呼吸渐平稳,意识转清,诉头晕、头痛、乏力。查体:P84次/分,R18次/分,BP123/79mmHg,口唇略发绀,咽无充血,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音,心率84次/分,律齐无杂音,膀胱区彭隆,拒按,双侧巴氏征阴性。留置导尿导出澄清尿液1200ml,尿潴留缓解。急检高铁血红蛋白49.6%,K+3.05mmol/L,GLU7.66mmol/L。心电图:大致正常。2天查:WBC14.6×109/L,NE%87.7%;ALT107.1U/L,AST75.59U/L,CR144.30U/L;GLU8.9mmol/L;CK1954.20U/L,CKMB44.30U/L,HBDH214.80U/L,LDH282.8U/L;K+4.66mmol/L,Na+146.0mmol/L,Cl-106.5mmol/L,TCO220.5mmol/L;HBsAg(+),HBeAg(+),HBcAB(+)。尿常规、肝胆脾胰双肾彩超、心电图正常。参照SIRS诊断标准[1]、MODS诊断标准[2]及氰化物中毒分度标准[3],诊断:急性重度氢氰酸中毒,急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毒性脑水肿,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损害,急性胃黏膜病变,急性尿潴留,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慢性乙型肝炎(迁延期)。予硫代硫酸钠解毒,配合吸高浓度氧、高压氧、促进毒物排泄(补液利尿),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纠正脑水肿、抗休克、营养神经、营养心肌、保肝、降肝酶、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支持对症治疗。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6天查:ALT76.30U/L,WBC13.9×109/L,余正常。30天查ALT199.40U/L,AST90.50U/L,WBC10.40×109/L。患者无明显不适,查体无阳性体征,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共住院33天,治愈出院。 例2:患者,男,40岁,某丙烯腈厂丙酮氰醇车间丙酮氰醇岗位班长。约于入院前23分钟该患与2名工友巡检。该患一人首先进入车间,行走约3m不慎碰到一阀门,有氢氰酸和丙酮氰醇约10ml溅到额头及腿部(此时另两人尚未进入车间),车间内报警仪报警,空气中氰化物浓度不详,三人均未使用随身携带的防毒面具,立即撤出现场(5秒钟),戴上滤罐式防毒面具后返回处理泄漏闸门,20秒左右处理完毕。患者自觉恶心,未呕吐,即到10m远处的某泵房内进行冲洗,未使用药物,其他两人无不适感。3分钟后工友发现患者躺在泵房内,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呼吸浅慢(次数不详),现场实施心脏按压、吸氧,予亚硝酸异戊酯吸入2支,4-DMAP肌注1支,急送我院。病程中患者有呕吐咖啡样物,二便失禁。既往健康。入院查体:T35.8℃,P110次/分,R30次/分,BP141/96mmHg,呈深昏迷状态,压眶无反应,左眼球结膜处有出血,双瞳孔等大同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迟钝,口唇青紫,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音,心率11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查体未见异常,指(趾)端呈青紫色,双侧巴氏征阳性。给予硫代硫酸钠12.5g、20%甘露醇250ml、法莫替丁40mg、洛赛克40mg静滴,地塞米松10mg(2次,间隔15分钟)、纳洛酮0.8mg、速尿40mg、葡萄糖酸钙10ml静注。治疗3小时患者病情好转,意识转清,呼吸渐平稳,自诉胸闷减轻,觉头晕、乏力,周身不适,左眼视物略觉模糊,无恶心、呕吐,查体:T36.2℃,P90次/分,R16次/分,BP120/80mmHg,血氧饱和度97%,神清语明,左眼球结膜处有出血,口唇无青紫,余查体未见异常。急检:高铁血红蛋白18.3%;GLU14.44mmol/L;Na+131.0mmol/L,TCO215.6mmol/L;WBC19.3×109/L,NE%86.5%。2天查:WBC11.4×109/L,NE%91.0%;ALT184.1U/L,AST140.19U/L,LDH70.7U/L;CK820.7U/L,CKMB36.5U/L,HBDH238.5U/L;GLU9.16mmol/L;Na+134.70mmol/L,K+4.48mmol/L,Cl-105.40mmol/L,TCO222.4mmol/L;乙肝六项阴性。参照SIRS诊断标准[1]、MODS诊断标准[2]、氰化物中毒分度标准[3],诊断:急性重度氰化物中毒,急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中毒性脑水肿,中毒性心肌损害,中毒性肝损害,急性胃黏膜病变,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眼挫伤。予硫代硫酸钠、地塞米松,配合吸高浓度氧、高压氧、脱水、补液、利尿、促进毒物排泄、催醒、营养神经、保肝、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支持、对症治疗。8天复查肝功、心肌酶、血糖正常。11天复查血常规正常。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无明显不适,查体无阳性体征,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共住院25天,治愈出院。 讨论 氰化物属剧毒类化学品,人吸入氢氰酸LCLo120mg/(m3·小时),200mg/(m3·10分钟),400mg/(m3·2分钟)立即死亡[4]。氰化物进入人体后形成氰酸离子(CN-),很快与细胞色素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结合,使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失去传递电子的作用,发生细胞内窒息。氰化物中毒先出现脑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强直性抽搐、呼吸表浅、血压下降、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呈“电击型”死亡[5]。 从事故原因上,本次报告2例均为操作不当、防护和急救意识淡薄、抢救不熟练造成的。例1患者在现场有氢氰酸泄露的情况下仅佩戴滤罐式防毒面具,未使用空气呼吸器式防护面具,氰化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中毒。例2患者在氰化物溅到身上,且空气中浓度明显超过警戒值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清洗和急救,氰化物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导致中毒。滤罐式防毒面具只是在低浓度、短时间内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对于氢氰酸剧毒类物质,一旦接触时间较长,浓度较高时则无法真正起到防护作用。
图1(略)
图2(略)
从急救过程上,本次报道2例虽在抢救初期即使用足量亚硝酸异戊酯和4-DMAP,但未继续给予供琉剂(硫代硫酸钠),已经形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没有供琉剂的作用,无法形成硫氰酸盐排出[6]。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中结合的氰离子很快重新释放出来,导致中毒继续发展。患者入院后,我们及时加用硫代硫酸钠,阻止氰化物进一步的毒性作用。 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氰化物现场急救应遵循以下主要步骤:①迅速脱离现场,去除污染物,进行彻底清洗;②使用特效解毒剂(亚硝酸异戊酯和4-DMAP),并立即从同一针管给予供琉剂(硫代硫酸钠);③保证心肺功能生命体征,迅速转送专科医院继续抢救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此外,各企业应展开广泛宣传教育,进行有针对性预防,加强作业员工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落实急救演练,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AmericanCollegeofphysicians/societyofCriticalCaremedicineconsensusuconferencedefinitionsforsepsisandorganfoiluleanguidlinesfortheuseofinnovativetherapiesinsepsis.CriticalCareMed,1992,20(6):864-874. 2王今达,王宝恩.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症(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7:346-347. 3王宁远.中西医结合抢救氰化物中毒17例体会.四川医学,2000,21(6):556. 4何凤生.中华职业病医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97-707. 5黄亮,张慧利,周小春.轻症有机氰化物吸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90. 6方克美.氰化物中毒.见:邵孝,主编.现代急诊医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882-885. 7ManaioniG,VannacciA,MarzoccaC,etal.Acutecyanideintoxicationtreatedwithacombinationofhydroxycobatamin,sodiumnitrite,andsodiumthiosulfate.JToxicolClinToxicol,2002,40(2):181-183.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