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世界上公认的比较严重、比较广泛的四大营养缺乏病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报告,全世界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在育龄妇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中,这种贫血的发病率很高。
缺铁性贫血是
营养性贫血的一种。故名思义,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铁营养缺乏导致的贫血。缺铁性贫血可发生于下列几种情况:
1.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在生长快速的婴幼儿、儿童以及月经过多(育龄妇女平均起来每天丢失约1.5毫克的铁)、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缺铁性贫血症状,铁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饮食中缺少铁则易致缺铁性贫血;
2.铁的吸收不良。食物中存在着影响铁吸收的因素。植物性食物存在的草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植酸盐等能和铁结合形成聚合物,导致铁不能溶解而沉淀,从而大大减少铁的吸收。
3.失血。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的急/慢性出血以及其它部位的出血如
痔疮出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均可引起铁的丢失增加,导致缺铁性贫血。
参考资料:http://forum.cnool.net/topic_show.jsp?id=307801&oldpage=24&thesisid=65&flag=topic2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正常成人血红蛋白量男性为12―16克/100毫升,女性为11―15克/100毫升;红细胞数男性为400一55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500万/立方毫米。凡低于以上指标的即是贫血。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伴有
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
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缺铁、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等。缺铁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称“缺铁性贫血”,见于营养不良、大量成长期小量出血和钩虫病;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外伤等)所引起的叫“出血性贫血”;红细胞过度破坏所引起的贫血称“
溶血性贫血”,但较少见;常伴有
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缺乏红细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食疗法,多见于婴儿和孕妇长期营养不良;缺乏内因子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称为“恶性贫血”,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侧柱、后柱萎缩,病程缓慢;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称“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症状有轻有重,取决于疾病性质、失血量为人体代偿能力。
护理要点
◆给病人富于营养和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含丰富无机盐和饮食,以助于恢复造血功能。
◆缺铁性贫血可多吃动物的内脏,如心、肝、肾以及牛肉、鸡蛋黄、大豆、菠菜、红枣、黑木耳等。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在疗程后期可能出现相对缺铁现象,要注意及时补充铁剂。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住房要通风。忌服合霉素、氯霉素、磺胺类、退热止痛片等抑制骨髓的药物。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时间。
●缺铁性贫血食物选择
(1)含铁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肾、舌,鸭肫、乌贼、海蜇、虾米、蛋黄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发菜、香菇、黄豆、黑豆、腐竹、红腐乳、芹菜、荠菜、大枣、葵花子、核桃仁等植物性食品。
(2)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必要时可口服维生素C片剂。
(3)忌饮茶,尤其是忌饮浓茶,因茶中鞣酸可阻止铁的吸收。
●缺铁性贫血食谱举例
早餐:面包50克,小米稀饭(小米50克),五香蛋(鸡蛋50克),小咸菜10克。
午餐:大米饭150克,氽丸子(牛肉50克、黄瓜50克),炒小白菜(小白菜100克、瘦猪肉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