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人格障碍

中国青年报・文章

时间 : 2009-11-30 01:13:40 来源:www.cyol.net

[摘要]

 中国青年报ChinaYouthDaily「教育导刊」1999年3月31日 星期三 人格障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造成大学生人格障碍
的原因都有哪些?应该怎样预防?
大学生人格障碍调查北京医科大学黄悦勤  在大学生的各类精神卫生问题中,人格障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
意。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偏离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期望范围的、持久
的非正常行为方式或内心体验,并会导致社交与职业功能损害或造成内心
痛苦的一种精神障碍。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障碍患病率及影响它的危险因素是些什么,这越来
越引起学者专家和社会的重视。我们首次运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某重
点理工科大学全体一年级的220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同时采用了“人
格诊断问卷”(PDQ-R)、“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一般资料
问卷”。问卷筛查出的可疑人格障碍的对象全部由精神科医生采用“国际
人格障碍检查表”(IPDE)进行检查,明确诊断为人格障碍的病例共55人,
患病率为2.5%。其中女性病例17人,患病率为4.05%;男性病例38人,
患病率为2.13%。在国外文献报道中,社会各类群体的人格障碍患病率一
般为2%至10%左右,最高的达14%。我国过去的流行病学调查认为我国人
格障碍的患病率大大低于国外。但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样本患病率为2.5%,
远高于国内过去已有的有关调查,值得引起学校、社会、家长的高度重视。
  调查发现的55名人格障碍的学生中,强迫型人格障碍最多;其次是情
绪不稳型人格障碍和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所谓“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指
过分疑虑、谨慎,对细节和规则过分关注,过度崇尚完美主义,过分拘泥
于习俗,刻板和固执,不合情理地要求别人严格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等。所
谓“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是指有明显的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易与他
人发生争吵和冲突,有突发愤怒和暴力的倾向,易卷入强烈的、不稳定的
人际关系,经常导致情感危机等。所谓“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是指有持
续和泛化的紧张感与忧虑,在社交场合总过分担心会被人指责或拒绝,回
避那些与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职业活动等。  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父母的养育方式等因素,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形成。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人格
障碍的形成有明显的关系。  父母不适当的养育方式是造成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比如父母对子女
的惩罚、归罪、羞辱以及当众过分的批评、责骂甚至体罚等行为,子女在
家中被父母当做“替罪羊”或“出气筒”,父母对子女刻薄和吝啬等等,
都属于不适当的养育方式和行为。这些行为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
和不安全感,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害怕失败和被拒绝,过多地把注意力集
中在避免被别人否定,同时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周围环境容易产生
对立情绪,容易记仇报复,这些都使这种人成为发生人格障碍危险性高的
人群。  其次,此次调查表明,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的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
为5.56%,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人格障碍患病率为11.76%,
为双亲家庭的5.9倍。  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家庭经济收入过
低、独生子女等都是导致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父母关系不和睦或父母离
婚会使子女有残缺感、不安全感,导致敏感多疑、自卑、敌意、偏执,焦
虑水平较高,很难与环境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因此易于发生人格障碍。家
庭经济收入过低也可能使子女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也影响父母的养
育方式,从而成为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对于人格障碍的预防,首先要提倡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创造和睦温
馨的家庭环境;同时应重点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促进人格健康发展。鉴于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有
消极影响,父母、教师和有关社会工作者应关心不和睦家庭和离异家庭的
青少年,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和社会关爱。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在由不成
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机能容易失衡。高等学校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
应给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他们对困难、
挫折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应对能力,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适应
大学生活。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中国青年报・文章”相似的文章

更多>>

人格障碍疾病

本疾病的检查主要是实验室影像检查排除器官功能性病变,如脑额叶的疾病(如脑外伤,脑炎等)。脑器质性疾病患者大多有脑功能(包括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结合脑电图,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辅助检查。 .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