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中国临床医生》2004年第32卷第10期(忌599)23..".___...…?_¨.--.¨¨-"¨....1,1.,¨¨'.'..…...--'',,,,.,¨...'¨…-……中图分类号:757.3人蠕形螨与皮肤病刘大华,周家五,岳秀霞(北京石景山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4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1089(2004)10一(23一1蠕形螨俗称毛囊虫,是一种小型螨类,为蠕形螨科蠕形螨属,已知的蠕形螨有134种左右.寄生在人体的蠕形螨包括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两种,前者多寄生于人体的皮肤毛囊内,后者多寄生于皮脂腺内,可引起蠕形螨皮肤病,临床上习惯称之为"毛囊虫皮炎",由于两种螨的形态不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临床症状也不同.好发部位以面部,鼻,颊,额部多见,也可见于其他部位的皮肤.皮损常表现为弥漫性的红斑,丘疹,脱屑,毛细血管扩张,脱发等症状.国外对
蠕形螨病研究较早,国内近年来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1形态和寄生部位1.1毛囊螨1.1.1形态毛囊螨成虫比皮脂螨长1倍左右,镜下成虫约0.4~0.5,宽约0.03~0.05,体形透明细长,似桑蚕形状.尾端圆形,有一对圆盘状的触角,胸部较宽,胸前腹侧有分布均匀的四对短足,虫体腹部有重叠的横纹,边缘呈锯齿花边排列.有雌雄之分,雄虫生殖器穴位于背侧第二对足的水平.雌虫阴门为裂缝,位于胸腹之间,相当于第四对足水平后下方.生活史:卵呈三角形或箭头状,蘑菇形;幼虫像蚯蚓,有三对不成熟的短足,镜下无活动能力;前稚虫比幼虫成熟,有较长的腹尾部;后稚虫:腹尾部在成熟中退化变短,有四对不成熟的短足,虫体可见重叠的波纹.1.1.2寄生部位毛囊螨主要寄生于人体的毛囊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寄生虫.不仅喜欢寄生在皮脂腺丰富的面部,而且寄生在睫毛和身体各部,在适合寄生和致病条件下引起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1.2皮脂螨1.2.1形态成虫体形短且粗,尾端尖细,成虫一般长约0.16~0.23,宽约0.05~0.06,一般呈锥形,四对短足均匀的排列于胸部,虫体胸部有均匀一致的横纹,虫体内有大小不等的空泡及黑色素物质,雌雄生殖器为一简单的裂孔.活动能力比毛囊螨弱.生活史:卵呈卵圆形;幼虫呈纺锤形,两对不成熟的足似花瓣状,呈硬化状态;前稚虫比幼虫大,三对不成熟的短足似树叶状;后稚虫呈锥形,四对不成熟的短足均匀的排列在胸前.1.2.2寄生部位皮脂螨主要寄生在皮脂腺的导管处,它可引起皮脂腺导管受阻.2临床症状毛囊螨主要寄生在睫毛和全身各部,在适合寄生和致病条件下可引起各种各样的皮肤损害,皮损的好发部位常在皮脂腺分泌较多的鼻面部.在发病初期,在鼻颊部有散在或弥漫性玫瑰色红斑,丘疹及轻度毛细血管扩散.中期:可见大小不等丘疹,丘疱疹,
脓疱,脱屑,血管扩张明显.后期: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组织增生.毛囊螨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像脂溢性脱发样,单纯糠疹样,睑线炎样,须疮样,痤疮样,脂溢性皮炎样等皮损.皮脂螨的皮损表现主要以鼻为主,引起鼻尖,鼻翼玫瑰色红斑,丘疹的毛细血管扩张明显,严重时,由于组织增生,鼻部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晚期鼻部可肥厚畸形形成鼻赘,伴发鼻
黏膜干燥,呼吸不畅等症状.3实验室检查3.1镜检毛囊虫用痤疮取出器挤压出皮脂加花生油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虫体.在20~30倍放大镜下也可看到白线条"蛆"状物样的东西.3.2动物试验蠕形螨主要寄生在各种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如狗,猪,猫,牛,羊,兔,鼠等.为了搞清蠕形螨的传播途径,把人蠕形螨接种到白兔身上获得成功,这进一步证明人和动物是可以互相交叉感染的.3.3组织病理毛囊螨主要寄生毛囊内,虫体头部直接朝向毛囊内,靠近毛干处寄生,头朝里尾朝外呈倒置状态.一个毛囊内可发现1~3条,引起毛囊及毛囊口扩大,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皮脂螨主要寄生在皮脂腺及皮脂腺导管处,使皮脂腺开口处受阻,周围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微
脓肿.4某些药物对蠕形螨杀虫效果的初步观察为了选择有效的杀螨药物,对实验室常用的几种消毒剂及治疗蠕形螨的外用药物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75%酒精及3%来苏杀虫效果最好,但作用时间须在15分钟以上.0.1%新洁尔灭杀虫效果不明显,作用30分钟后螨虫仍有活动.2%氯霉素酒精有一定杀虫效果,2%灭滴灵酒精溶液比单纯的2%灭滴灵水溶液杀虫效果明显.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用复方氯霉素醑外用,内服灭滴灵(甲硝唑)治疗
人蠕形螨病1300例,收到明显疗效,总有效率达98%.5讨论5.1关于人蠕形螨的传播途径,我们通过初步的动物试验及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认为人畜是可以互相交叉感染的.另外,某些药物对蠕形螨杀虫效果的观察,为蠕形螨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参考.5.2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人蠕形螨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面部皮肤病患者中,毛囊虫检查阳性率很高.发病原因可能是各种剂型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外用,不同程度地造成皮肤局部抵抗力下降,导致毛囊虫感染.另一方面可能与家养宠物的增多,人畜接触而引起交叉感染有关.收稿日期:2004―05―21:修回日期:200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