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10:26:05 来源:blog.sina.com.cn
必须重视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_wzzblog_新浪博客,wzzblog,述 评文章编号:1005-2216(2004)02-0065-03必须重视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黄醒华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100026)E-mai
述 评文章编号:1005-2216(2004)02-0065-03必须重视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黄醒华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100026)E-mail:ogh@163bj.com 孕产妇合并病毒性肝炎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而且可将肝炎病毒传播给胎婴儿,从而影响到人群健康,所以有关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专题讨论对妇产科临床医生是非常重要的。1 病毒性肝炎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病毒性肝炎历史回顾,公元前就已经有了黄疸性肝炎的流行,推测绝大多数可能是甲型肝炎。19世纪发现在接种了由人淋巴结制备的牛痘疫苗后15%的人群出现了黄疸,20世纪上半叶又发现了输血应用血制品或接种疫苗后发生了潜伏期较长的肝炎,可能是乙型肝炎。虽然临床出现了黄疸型肝炎,但直到1908~1944年研究发现肝炎的病原体是病毒,以后随着诊断学的发展,尤其近年来基因技术已在肝病的诊断方面广泛应用,对肝炎病毒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已发现甲肝病毒(HA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丁肝病毒(HDV)、戊肝病毒(HEV),以及新的肝炎病毒庚肝病毒(HGV)、输血传播性病毒(TTV)、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B19)等均可引起病毒性肝炎,但以HAV、HBV、HCV、HDV为常见。1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泛,是全球最主要的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40万人感染甲型肝炎,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甲肝发病率达到250/10万;瑞士29%的输血员,美国15%18~19岁的输血员,以色列和南斯拉夫等国90%的输血员中血清抗-HAV阳性。1988年上海30万居民由于吃了未煮熟的毛蚶而爆发甲型肝炎。甲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乙型肝炎感染者全球已达到3亿,我国属HBV感染高发区,HBsAg检出率为1000%(德国约030%~050%),我国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可能已超过12亿,现患乙型肝炎为2800万人,现患病率达到2770/10万。每年慢性HBsAg携带和清除率约024%,经过乙肝疫苗接种,尤其在新生儿人群中的接种,乙肝感染发生率正在下降。丙型肝炎在全世界的流行率差异很大,如在供血员中,
中东和非洲部分地区感染率为100%~300%,而中非可达2000%,在德国为040%,我国供血员中抗HCV(+)者河北衡水高达9194%,河南周口为8422%,内蒙古为3186%,浙江为1680%。在我国输血后丙肝发病率为200%~340%,欧美为200%~2000%。丁肝的流行分布差异很大,如亚马逊河地区可达6000%。丁肝是一种需依赖HBV而存在的缺陷性RNA病毒,HDV与HBV联合感染可引起爆发性感染,HBV和HDV重叠感染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在我国HBsAg(+)者中抗HDV阳性检出率在京、津、沪及东部沿海地区为0,在内蒙古为345%,安徽为545%,西藏为538%。戊肝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抗HEV流行率为1720%,农村高于城市,上世纪80年代新疆爆发戊肝,发病人数高达11万多人。12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常与日常生活或医疗行为密切相关,易于流行。如甲肝、戊肝以粪-口传播途径,通过食品、水、日常生活接触均可传播。因此,一旦有患者,涉及人数多;乙肝主要通过医源性传播如输血、血制品,这类被传染者多为严重患者,如失血过多,血友病、白血病、肾功能衰竭血透析者,则预后更差。此外,经被HBV病人血及其他体液污染的器械而传染其他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传播也具有危险性,在为HBV患者进行医疗操作中不慎损伤,即使微小创伤也有被HBV感染的可能性,患者血内HBV病毒颗粒达1012/mL时,仅00001mL血就可引起急性乙肝,而乙、丙肝的围生期传播、性传播更涉及广泛的人群。丙肝与乙肝一样也以血行传播为主,受血者、反复不洁器械供血者,静脉吸毒者、同性恋患者多是危险人群。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及卫生水平差异很大,各种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阻断传播途径存在较大的困难。13 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除急性肝炎流行及死亡外,乙、丙、丁肝均可成为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由于他们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不被社会重视,而成为传染源,使病毒性肝炎感染率日益增多。而慢性感染的后果常发展为肝硬化、肝癌,WHO称乙型肝炎为除烟草以外的第二个致癌源。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传播途径及严重后果来看,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须引起社会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2 围生期病毒性肝炎的特殊意义对病毒性肝炎而言,儿童、老人、孕妇是特殊人群,而孕妇比其他两类人群更为重要,因患病毒性肝炎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安危,而且还涉及其宫内的胎儿及出生后的婴儿,对于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婴儿来说,对其健康的影响不仅在围生期甚至累及终身。21 孕妇对病毒性肝炎的易感性 与非孕妇相比,孕妇对甲、乙、丙肝易感性相似,与男性也相似,但戊肝在孕妇中高发。孕妇血清中HBsAg(乙肝表面抗原)的检出率与同龄非孕妇女相近。妊娠期特有的肝脏疾病常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而影响诊断,如妊娠急性脂肪肝、HELLP综合征、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剧吐所致的肝功能障碍,发生率可达13%~33%,以及比较少见的肝被膜下出血、肝破裂等。22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由于妊娠期肝脏可发生一些生理变化,如由于母体胎儿的营养及排泄,使母体新陈代谢旺盛,肝脏负担增大;肝血流从非孕期占心排出量的35%降到28%,胎盘激素减少肝脏对脂肪吸收转运及胆汁排泄,胆道平滑肌松弛影响胆囊排空及下腔静脉受压,脐静脉血流量增加而使半数孕妇有轻度食道静脉曲张。此外,肝功能也与非孕期略有变化,如血清白蛋白降低,α、β球蛋白升高,A/G比值下降,甘油三酯可增加3倍,胆固醇增加2倍,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5%,ALP增高2倍等。这些生理变化可改变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和预后,如孕妇肝脏储备功能好,无黄疸性肝炎及慢性肝炎的临床经过与非孕期接近,但如出现黄疸、肝功能损害较重则比非孕期容易发展为重症肝炎,其病死率很高。如1986~1988年新疆戊肝非孕妇女病死率为141%,成年男子为029%,而孕妇高达1346%。但甲肝孕妇转为重型肝炎者少,病死率与非孕期相似。慢性肝炎者妊娠可使肝炎活动,诱发为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合并肝硬化的孕妇则18%~35%发生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病死率高。早孕期病毒性肝炎可加重妊娠反应,常与正常生理反应相混淆而延误诊断,妊娠晚期则病毒性肝炎患者妊高征发病率增高,而且由于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致产后出血,增加其病死率。23 病毒性肝炎对胎、婴儿的影响 妊娠早、中期肝炎患者流产率可达20%~30%。妊娠晚期肝炎患者早产率可达35%~45%,死产率为5%~20%,胎膜早破率达25%,新生儿窒息率高达15%,而正常妊娠组上述各病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肝炎组。多重感染(即有两种或以上病毒复合感染)者比单一感染者预后更差。目前,尚无病毒性肝炎致先天性畸形的确切证据。母婴传播致宫内及新生儿肝炎病毒感染,乙、丙型肝炎多见,甲、戊型肝炎少见。231 母婴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可分为垂直与水平传播,在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中此种传播最为重要,母婴传播中以围生期传播包括种系传播、宫内传播、产时传播的垂直传播及水平传播(生后抚育及生活过程中的传播)。
在美国1年内有16000例HBsAg(+)和4300例HBeAg(+)妇女分娩,其新生儿中3500例成为慢性肝炎,种系传播已被证实,用免疫组化在HBsAg(+)妇女的卵细胞浆及部分间质细胞中检出HBsAg,也证实各级生精细胞和精子中有游离型及整合型HBV-DNA。宫内传播以经胎盘传播为主,已经证实胎盘组织中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HBV-DNA依次递减,此结果可能因绒毛间隙血中HBV感染蜕膜细胞或经阴道内HBV上行感染胎膜、羊水,从而胎盘及胎儿受感染。产时通过产道胎儿吸入或吞咽含HBV的母血、黏液、羊水而感染,HBsAg(+)孕妇阴道分泌物、血、羊水中HB-sAg(+)率分别达到98%、100%及33%,新生儿胃内容物HBsAg(+)占95%,出生后传染与母乳喂养、生活密切接触有关。而丙肝感染40%发生在围生期1岁内婴幼儿。232 母婴传播发生率及后果 (1)从新生儿血液中检验HBsAg估计宫内传播发生率约5%~10%,但用胎肝分子杂交检测结果超过60%,近来发现了HBsAg(-),而HBV-DNA(+)的母婴传播;(2)宫内传播的胎儿80%为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这与胎儿免疫应答不成熟,产生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活性低下有关,母亲乙肝抗体在胎儿血中存在,对胎儿的免疫应答产生负调节,使胎儿体内病毒复制水平很高,一般可在1000ng/L以上,HBsAg检出率3岁内近90%,4~6岁近70%,7~12岁近60%,慢性HBV感染是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其中25%死于此二种病;(3)影响宫内传播的因素。母亲疾病状态:急性肝炎时传播率高,慢性活动性肝炎母婴传播率>50%,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孩子发病率<10%。母亲血清标志物状态:HBsAg(+)、HBeAg(+)则宫内传播率可达80%~90%,新生儿2岁时被感染为75%~80%,3~5岁时34%~44%,男婴比女婴多。HBsAg(+)、HBeAg(-)、抗HBe(+)则新生儿可有40%~60%一过性HBsAg(+),继而产生HBsAb(+)。HBsAg(+)、HBeAg(-)、抗HBe(-)则少数新生儿可成为无症状HBV携带者。母亲HBV-DNA水平高,胎儿病毒负荷量大,可致HBV感染,80%成为无症状HBV携带者。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chronicasymptomaticHBVcarrierAsc)是巨大的人间HBV的储存库,对人群,尤其是易感人群构成极大的威胁,在母婴传播阻断中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群。3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及预防病毒性肝炎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在我国是高发传染病,要预防和减少发病率,以下三个环节是关键:一是对病原体深入研究,探讨有效杀伤手段;二是阻断传播途径;三是提高宿主免疫力。在妊娠期病毒性肝炎主要着重于后两者,第一环节是研究人员的重任。31 加强健康教育 培养健康的生活行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此工作不仅只针对孕妇,而是全民均应接受健康教育,
不仅可提高自身免疫力,也可及早发现慢性无症状性HBV携带者,而且可自觉地去阻断传播途径,特别是粪-口传播和性传播。32 强化孕前的咨询 HBV感染已证实可从女方卵细胞、男方精细胞携带病毒致种系传播和宫内传播,因此准备妊娠前,双方要做乙肝、丙肝病毒标志物测定,如HBsAg或HBeAg,或抗HBc阳性,均需做HBV-DNA测定,如丙肝抗体IgM(+)则要测定HCV-RNA,并进行治疗。并要指导孕前及孕期卫生知识,减少各种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如有慢性肝炎则要积极治疗。33 加强孕期检测 孕期检测病毒性肝炎,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所有孕妇无论有无病毒性肝炎症状及感染史,均应常规做甲、乙、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者则做特异DNA或RNA测定,估计垂直传播的危险性,有症状之急、慢性肝炎转传染病院积极治疗。34 减少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关系到妊娠母婴安全,也关系到医务人员自身的安全。(1)严格掌握使用血、血制品的适应证,供血单位及血制品生产部门要严格对供血者进行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测定,并要注意感染窗口期的假阴性;(2)对肝炎病毒标志物(+)或急、慢性患者应严格管理,传染性强的如各种病毒肝炎急性发病者,HBsAg、HBeAg、抗HBc(+)或HBV-DNA滴度高者,HCV-IgM(+)、HCV-RNA滴度高者,均应集中到传染病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并根据血、乳汁DNA或RNA情况决定母乳喂养与否。
如无症状HBV慢性携带者仅HBsAg(+),DNA滴度低者在非传染病院检查、分娩者应住隔离区,在隔离产房或手术室分娩,对所有物品及用具要严格消毒,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及职业感染。新生儿科要将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视为感染源,同样严格管理。35 主动、被动免疫 目前是阻断传播的最有效办法。351 主动免疫 (1)孕前如各种肝炎病毒标志物均(-),应进行系统免疫。目前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已在临床应用,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待抗体滴度达到有效水平时再妊娠。(2)孕妇如各种病毒标志物(-),目前主张乙肝主动免疫保护,因乙肝疫苗为基因型重组疫苗,非活疫苗,孕妇可以接受,一般从23周起实施0、4、12周共3次,每次20μg。(3)新生儿出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注射乙肝基因疫苗,阻断HBV感染率可达78%~85%。352 被动免疫 (1)如HBV标志物阳性孕妇从孕28周起,每4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抗体可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产生免疫保护,保护率可达75%;(2)新生儿联合免疫:对母HBsAg(+)、HBeAg(+)、HBV-DNA滴度高的新生儿在出生后6h内、2周各注射HBIG,生后1、2、7个月各注射乙肝基因重组疫苗,阻断率可达90%;(3)医务人员如不慎在有皮肤或黏膜损伤情况下被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泌物污染时,也可采取以上免疫方法。高危职业人群,如产科医生、护士,口腔科、内窥镜、儿科医生、护士,污物处理人员均应进行主动免疫,预防职业传播。(2003-10-08收稿)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