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妊娠合并糖尿病

糖尿病医疗

时间 : 2009-11-30 02:58:40 来源:www.17xie.com

[摘要]

糖尿病医疗 - 妊娠合并糖尿病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糖尿病患者妊娠及妊娠期发现或发生的糖尿病。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危害较大,尽早诊断及严格控制孕朋血糖可明显改善母儿预后,下面介绍妊娠合并糖尿病处理需注意的见个问题:

  

(一)妊娠前咨询

  

糖尿病患者妊娠前要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电图、肾功能及眼底检查。已有严重心肾并发症或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者不宜妊娠,已经妊娠者应尽早终止。但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已行光凝治疗者可以妊娠。由于降糖药有致畸及可能引起胎儿低血糖,故在妊娠前3~6个月停用降糖药物,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二)妊娠期处理

  

1。糖尿病筛查受胎盘激素影响,孕朋胶岛素需要量增加,如孕妇体内胰岛素产生不能相应增多,就会出现糖代谢紊乱,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DM)。通常在妊娠24~28周给孕妇口服50g葡萄糖,测定服糖后2小时时血糖(称糖筛查),血糖)7。8mmol/L为糖筛查异常,再根据75g葡萄糖耐量试验进一步确定诊断。糖筛查1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直接查空间血糖。对糖尿病高危孕妇在首次产前检查时进行糖筛查。

  

2。糖尿病治疗包括饮食管理及胰岛尔治疗,维持空腹及三餐前血糖在3。3~5。6mmol/L三餐后2小时血糖在4。4~6。7mmol/L,零点血糖在4。4~5。6mmol/L。(1)饮食管理妊娠合并糖尿病每日需热卡比非孕期多300千卡。每日总热卡中碳水化合物占50%~55%,蛋白质占25%,脂肪占20%~25%。主食应实行少量多餐。鉴于清晨体内产生的胰岛素桔抗激素浓度最高。糖尿病孕妇早餐量宜少,热卡占全天热卡1/10,且宜进食含碳水化合物少的食物,午餐及晚餐热卡各占全天热卡的30%;其余热卡由二次加餐补足。严格饮食控制3天后复查血糖“轮廓试验”,即监测零点、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了解饮食控制效果。(2)胰岛素治疗饮食控制后,奢血精未达到理想范围则加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不同个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差异较大,所以调整胰岛素用量没有具体公式可供参考,在使用院岛素前应详细了解各种剂型胰岛素的代谢特点,根据轮廓试验血糖水平选择胰岛素剂型及剂量。常用的胰岛素有长效胶岛素及普通胰岛素,一般用长效胰岛素控制夜间及空腹血糖,用普通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早餐前胰岛素用量宜占全天用量的2/3。血糖控制正常后,每周至少复查1次血糖(包括空腹及三餐前和/或后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随妊娠进展胰岛素用量应不断增多,如妊娠娠期胰岛素用量突然下降,常提示胎盘功能减退。

  

3。产科处理糖尿病孕妇合并妊高征及感染机会增加,应积极预防;同时,高血循环境易致胎儿缺氧,严重时发生胎死宫内,其中糖尿病酮症对胎儿危害最大,故应加强监测。常规B超检查除外胎儿畸形,并了解胎儿发育情况;孕32周开始胎心电子监测及胎盘功能生化监测,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常有肺成熟延迟,在妊娠晚期应取羊水检查了解胎肺成熟情况,并同时向羊膜腔注入地塞米松促进胎肺成熟。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者还应定期检查心电图、肾功及眼底。终止妊娠时机应根据糖尿病病情、有无合并症及胎盘功能状况等决定。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妊高征或胎盘功能减退且胎儿已成熟时应及时终止妊娠,如果孕期血糖控制理想,可在预产期前终止妊娠。糖尿病不是剖宫产指征,但产程中应加强胎儿监测。在终止妊娠前一天停用长效胰岛素。

  

(三)糖尿病母儿及产妇处理

  

糖尿病母儿合并症发生率高,出生后注意保暖、预防感染及监测血糖,并尽早喂养以防发生新生儿低血糖,严密观察有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红细胞增多症等,产后第一天复查产妇空腹血精,指导胰岛素用量。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在产后应定期随访。

字数:1739最后更新:
5个月以前
[06-1312:34]由小瓶修改本页编辑者: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糖尿病医疗 ”相似的文章

更多>>

妊娠合并糖尿病疾病

实验室检查 (1)尿糖 测定:对所有初诊孕妇均应作尿糖测定,如果早孕期阴性者,于中,晚期需重复测定,在正常妊娠期中,尤其在妊娠4个月后,孕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有时血糖 值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