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01:49:47 来源:www.clinixoft.com
医宝问病网 - 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
肉毒中毒Botulism肉毒梭菌中毒症、腐肉中毒、神经型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ofneuraltype)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肉毒中毒是进食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特征,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陈为民:《人兽共患病》肉毒梭菌中毒症简称肉毒中毒,又称腐肉中毒(carrionpoisoning),主要是由肉毒梭菌(clostridiumbotulinum)产生的肉毒神经毒素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中毒病。临床上以运动神经中枢麻痹和延脑麻痹为特征,病死率极高。根据国内外的统计,在各种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占有较大的比重。我国每年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30%~90%,中毒人数占食物中毒总人数的60%~90%。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低。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般可分为毒素(肠毒素)型,感染(细菌侵入)型和混合型3类。食品中污染了病原菌后,这些细菌在食物中繁殖并产生毒素,因食用这种食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毒素型食物中毒;病原菌污染食物后,在食物中大量繁殖,人体摄入这种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后引起消化道感染而造成的中毒称为感染型食物中毒;由毒素型和感染型2种协同作用所致的食物中毒称为混合型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般都表现有明显的胃肠炎症状,如有发热和急性胃肠炎症状,可能为细菌性食物中的感染型;若无发热而有急性胃肠炎症状,则可能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毒素型。原有数据库资料肉毒杆菌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含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肉毒杆菌是严格厌氧的梭状芽胞杆菌,革兰染色阳性,能运动。芽胞对热及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强,拂水中可存活5-22h。高压蒸气灭菌121℃30min才能使其灭活,5%石炭酸或2%福尔马林24h才能将其杀灭。本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及家畜(牛、羊、猪)中,亦可附着于水果、蔬菜或谷物上。火腿、腊肠、罐头或瓶装食物被肉毒杆菌污染后,在缺氧的情况下,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外毒素。进食含有这种外毒素的食物后即可发生中毒。各型肉毒杆菌产生抗原性不同的外毒素。引起人类疾病主要是A、B和E型外毒素,偶可由F型引起。肉毒杆菌外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毒力极强,但不甚耐热。80℃30min或煮沸10min即被破坏。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注射于动物体内可产生抗毒素,不同型的外毒素只能被相应的抗毒素中和。陈为民:《人兽共患病》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梭状芽胞杆菌属,具有该菌的基本特性,即厌氧性的杆状菌,形成芽胞,芽胞比繁殖体宽,呈梭状。肉毒梭菌为多形态细菌,约为4×lμm的大杆菌,两侧平行,两端钝圆,直杆状或稍弯曲,芽胞为卵圆形,位于次极端,或偶有位于中央,常见很多游离芽胞。有时形成长丝状或链状,有时能见到舟形、带把柄的柠檬形、蛇样线状、染色较深的球茎状,这些属于退化型。当菌体开始形成芽胞时,常常伴随着自溶现象,可见到阴影形。肉毒梭菌具有4~8根周毛性鞭毛,运动迟缓;没有荚膜。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形成不正圆形,大约3mm的菌落。菌落半透明,表面呈颗粒状,边缘不整齐,界线不明显,向外扩散,呈绒毛网状,常常扩散成菌苔。在血平板上,出现与菌落几乎等大或者较大的溶血环。在乳糖卵黄牛奶平板上,菌落下培养基为乳浊,菌落表面及周围形成彩虹薄层,不分解乳糖;分解蛋白的菌株,菌落周围出现透明环。肉毒梭菌的生化性状很不规律,即使同性,也常见到株间的差异。肉毒梭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35℃,培养基的最适的酸碱度为pH6.O~8.2。新鲜培养基的革兰氏染色为阳性,产生剧烈细菌外毒素,即肉毒毒素。病原为肉毒梭菌,其产生的毒素有A、B、Ca、Cb、D、E、F、G等8型。A型毒素经60℃2min加热,差不多能被完全破坏,而B、E二型毒素要经70℃2min才能被破坏;C、D二型毒素对热的抵抗更大些;C型毒素要经过90℃2min加热才能完全破坏,不论如何,只要煮沸1min或75℃加热5~10min,毒素都能被完全破坏。肉毒毒素对酸性反应比较稳定,对碱性反应比较敏感。某些型的肉毒毒素在适宜条件下,毒性能被胰酶激活和加强。A型毒素见于肉、鱼、水果、蔬菜制品和各种罐头食品,毒性最强,人最敏感,也能使猴、禽类、马、水貂、雪豹、麝鼠及鱼类中毒,牛次之,猪的易感性低;B型毒素见于各种肉类极其制品,能引起人、牛、马属动物中毒,猪、犬、猫、禽类的易感性较低;Ca型毒素见于蝇蛆和腐烂的水草内,主要侵害禽类;Cb型毒素存在于变质饲料和肉制品内,人、牛、羊、马、骡、水貂和禽类均易感;D型毒素存在于变质肉品和动物尸体内,反刍动物易感,马也有中毒的报告;E型毒素存在于腐败鱼类内,主要侵害人、猴和禽类;F型主要引起人中毒;G型只在阿根廷的谷物地里分离出来,能引起实验动物中毒,尚未见人兽中毒的报告。原有数据库资料肉毒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botulinus)是严格厌氧的革兰阳性杆菌,具有鞭毛和芽胞。肉毒杆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是目前已知化学毒物和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者,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传染源:肉毒杆菌存在于动物肠道,随粪便排出后,芽胞在土壤中存活期较长,但仅在缺氧情况下才能大量繁殖。(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食物传播,如罐头、香肠、腊肉等肉制品,发酵豆制品(臭豆腐、豆瓣酱、豆豉等)和发酵面制品(发酵馒头、面酱等)。偶可因伤口感染肉毒杆菌而发生肉毒中毒。(三)易感性:外毒素有高度致病力,男女老幼均可得病。患者无传染性,亦不产生病后免疫力。陈为民:《人兽共患病》肉毒梭菌的芽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土壤、水、空气、动物肠道、粪便、腐尸、腐败饲料、各种植物以及发酵食物、变质肉品、变质罐头中都含有本菌,因此,人和动物的感染多来自自然界。肉毒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肉毒梭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上具有某种区域性差异,显示出生态上的差别倾向。A、B型的分布最广其芽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均有检出;C、D型的芽胞一般多存在于动物的尸体中,或在腐尸附近的土壤中;E型菌及其芽胞存在于海洋的沉积物、水产品的肠道内,E型菌及其芽胞适应于深水的低温,使E型菌在海洋地区的广泛分布。但是,越来越多的调查结果表明,除G型菌之外,其他各型菌的分布都是相当广泛的。肉毒梭菌是致死性最高的病原体之一,1mg纯肉毒梭菌毒素可使1万人致死,一般本病无地域、动物种类和年龄的差别,主要经口食入带有毒素的食品、饮水、饲料等而发病。发病特征主要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欧美国家主要的中毒是由于肉类食品、罐头食品引起;日本等沿海国家主要的中毒是由于进食水产品引起;我国内地的中毒主要是由于进食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瓣酱、豆豉等)引起的。其他也引起中毒的食品还有:熏制未去内脏的鱼、填馅茄子、油浸大蒜、烤土豆、炒洋葱、蜂蜜制品等。据统计,1899~1990年,在美国共有2305人中毒,经检测,303人感染A型毒素,92人感染B型毒素,3人感染E型毒素,2人感染F型毒素,有2起中毒事件是由A、B两种毒素引起。F、G两种毒素,主要引起动物肉毒中毒,尚未深入得到研究。由于本菌存在于家畜尸体内和被污染的草料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潮湿、厌氧,18~37℃),能够繁殖,产生外毒素。羊只吞食了含有毒素的草料或尸体之后,即会引起中毒。因此,本病常发生于雨量较多的时期,一般都是因为吃了腐败的青贮饲料或发霉腐烂的谷物、干草、蔬菜而受到感染。在土壤中缺乏钙、磷的地区,羊只容易发生异食癖,舔食野外有毒尸体而患病。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外毒素从消化道食入后,胃酸及消化酶均不能将其破坏。经肠粘膜吸入血循环,主要作用于脑神经核、肌肉神经接连处及自主神经末梢,抑制神经传导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肉收缩运动障碍而致软瘫。脑及脑膜显著充血、水肿,并有广泛的点状出血与小血栓形成。镜下可见神经节细胞变性,脑神经根水肿。陈为民:《人兽共患病》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在于所产生的神经毒素即肉毒毒素,这些毒素的极低感染剂量都能引起人和动物中毒,摄食18~36h后发病为典型病症,但不典型的可在4h至8d不等。引起人群中毒的主要有A、B、E三型。C、D二型毒素主要是畜、禽肉毒中毒的病原。F、G型肉毒梭菌极少分离,未见G型菌引起人群的中毒报道。肉毒毒素的毒性极强,是最强的神经麻痹毒素之一,据称,精制毒素1μg的毒力为20万只小白鼠(20g体重)致死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致死量在1μg左右。原有数据库资料外毒素进入消化道后不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经肠道进入血液,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神经核、肌肉神经连接处及自主神经末梢,抑制其神经传导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肉不能收缩而出现瘫痪。迟兆富:《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一)通常在吞食毒素后4-6个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迟者于12-36小时出现症状。通常有全身疲乏无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二)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的颅神经损害,如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复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张口困难、咀嚼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三)四肢无力以近端为主,表现为头下垂、抬头困难、平卧位屈颈困难、上下肢不能抬举等,常随病情进展而加重,与颅神经障碍不一定平行。(四)严重者可迅速发展至呼吸肌麻痹而死亡。(五)无感觉障碍,无锥体束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潜伏期多为12~36h,亦可短至2h或长达10d。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起病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先有全身乏力、软弱、头痛、头晕或眩晕,继而出现视力模糊、复视、瞳孔散大、眼肌瘫痪。重症者可出现吞咽、咀嚼、发音等困难,甚至呼吸困难。患者体温一般正常,神智始终清楚,知觉存在。胃肠道症状较轻,可有恶心、便秘或腹胀,但腹痛、腹泻则少见。病程长短不一,通常可于4~10d后逐渐恢复,但全身乏力,眼肌瘫痪可持续数月之久。病重或抢救不及时者,则可在2~3d内呼吸中枢麻痹而危及生命。婴儿患者的首发症状常为便秘,随后迅速出现颅神经麻痹,很快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突然死亡,是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原因之一。马中富:《急诊医学》潜伏期多为6~36小时,亦可短至2小时或长达10日。潜伏期越短,病情越凶险。起病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初起时全身软弱无力、头痛、头晕或眩晕,继而出现眼睑下垂、视力模糊、复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眼肌瘫痪。重症者可出现吞咽、咀嚼、发音等困难,甚至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或失音、抬头困难、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但少见肢体完全瘫痪者。患者神志始终清楚,知觉存在,记忆完全正常。患者体温一般正常或低热,胃肠道症状较轻,可有恶心、便秘或腹胀,但腹痛、腹泻则少见。可出现吸入性肺炎。也可发生心力衰竭。病程长短不一,轻症通常可于4~10日后逐渐恢复,呼吸、吞咽和言语困难先行缓解,但眼肌瘫痪可持续数月之久,全身乏力可持续2年以上。重症抢救不及时者,则可在2~3日内因中枢性呼吸麻痹、心力衰竭及吸入性肺炎而危及生命。病死率可达50%左右。婴幼儿患者的首发症状常为便秘,随后迅速出现脑神经麻痹,病情进展迅猛,很快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突然死亡,是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原因之一。陈为民:《人兽共患病》肉毒梭菌生长和产毒的最适温度是25~30℃,而在人的体温条件下细菌表现为丝状,几乎不能产毒、芽胞也不会发芽。肉毒中毒是由于误食含有肉毒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纯粹的细菌毒素食物中毒。该病的轻重和食入的量成正比,潜伏期几小时或数天,症状出现的越早说明中毒越严重。病的症状为进行性发展,病初可见有呕吐、吐沫,发展为肢体对称性麻痹。一般由后肢向前肢延伸,进而引起四肢瘫痪。人和各种动物中毒后的症状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一)人类:人的肉毒中毒发生并不多,但是发病急、病程发展快、病死率高。肉毒中毒是毒素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为6~36h,最长60h。主要症状有:视力减弱、全身无力、渐进性说话障碍、吞咽困难、抬头费力、虚弱、眩晕、伴随视觉成双、瞳孔散大、呼吸麻痹、也许会出现腹胀和便秘等,呈渐进对称性、自上到下,其特征是唇、舌、咽喉等发生神经麻痹症状。重症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抗毒素特异治疗,多在2~4d死亡。(二)动物:1.病犬一般体温不高、神志清醒、反射机能下降、肌肉张力降低;出现明显运动神经机能障碍。由于咬肌麻痹,下颌下垂、流涎、咀嚼吞咽困难、两耳下垂、眼睑反射较差、视觉障碍、瞳孔散大。严重的犬可见隔肌张力降低,出现呼吸困难、心功能紊乱,死亡率很高。2.羊:患病以后,潜伏期变化颇大,由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初期表现出一定兴奋状态,步态强硬,行走时头弯于一侧或点头,尾向一侧摆动,后来流涎,呼吸困难直至呼吸麻痹死亡。临床上表现有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1)最急性型: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发生死亡;(2)急性型:突然发生吞咽困难,卧地不起,头向侧弯,颈部、腹部和大腿肌肉松弛。以后食欲及饮欲消失,舌尖露于口外,口流粘性唾液,多数发生便秘。但体温正常,知觉和反射活动仍存在。病情发展快者,1d之内死亡,慢者可延至4~5d。(3)慢性型:除有急性型的症状外,常并发肺炎,最后常因极度消瘦而死亡。各型病例死亡率都很高,尸体剖检时,无特征性眼观变化。但也有少数自愈的。3.家禽:表现为头颈无力下垂,翅膀下垂,行动困难,羽毛松乱易脱落,昏迷嗜睡,数小时至3~4d死亡。4.马、牛、猪(少见):表现为从头部开始向后发展的运动麻痹,开始时咀嚼、吞咽困难,然后流涎,瞳孔散大,视觉障碍,波及四肢时则共济失调,卧地不起,最后呼吸困难至呼吸麻痹而死。原有数据库资料本病潜伏期多在12-36小时。潜伏期越短,临床表现越严重。绝大多数患者起病急骤,初感头昏、软弱,迅速出现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眼内外肌麻痹、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重症患者常可并发吸入性肺炎和心力衰竭,甚至呼吸中枢麻痹而于2-3天内死亡。迟兆富:《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细菌培养可分离到肉毒杆菌。迟兆富:《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根据有摄取特殊食物的病史、既往无类似发作史、临床表现及细菌培养结果易作出诊断。本病需与重症肌无力、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脊髓灰质炎、周期性麻痹相鉴别。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曾进食可疑被污染的变质罐头、瓶装食品、腊肠、发酵豆制品与面制品等。同进食者可集体发病。(二)典型的神经系统表现,如眼肌瘫痪,吞咽、发音、呼吸困难等。(三)可疑食物厌氧菌培养,可发现肉毒杆菌。以食物渗出液动物试验,观察动物有无外毒素所致的瘫痪现象。陈为民:《人兽共患病》除了根据特殊的麻痹症状以外,应特别注意肉毒梭菌及毒素检查。因为只有通过肉毒梭菌及毒素的实验室检查,才能最后得到确诊。(一)肉毒梭菌的检验与分离鉴定程序:1.前增菌:样品分别接种于疱肉培养基、TPGYT培养基,并分别与35℃、26℃培养7d。2.分离:培养7天后,染色、镜检,观察菌的形态是否为典型的肉毒梭菌。取1~2mL培养物加等量的酒精混合(或80℃加热10min)后在室温下培养lh,非蛋白分解型的肉毒梭菌,因其芽胞不耐热,不要采取热处理的方法。用接种环涂划酒精处理液或热处理的培养物于小牛肝卵黄琼脂或厌氧卵黄琼脂平板上,厌氧培养48h,35℃。典型菌落是隆起或扁平,光滑或粗糙,在卵黄培养基上用斜光检验时,菌落表面通常出现虹晕色(iridescence),此光区称为"珍珠层",C、D、E型菌通常有2~4mm黄色沉淀区围绕,A、B型菌通常显示较小的沉淀区。挑取10个典型菌落,分别接种于疱肉培养基、TPGYT培养基,并分别与35℃、26℃培养7d,再取培养物按照肉毒毒素的检测方法即可。生化反应试验,可以为鉴定做参考,以上肉毒梭菌的培养、分离、鉴定试验力求迅速,不要长时间接触空气,最好在厌氧条件下操作。(二)肉毒毒素的检测程序:1.初步的定性试验(小白鼠腹腔注射法)检验样品(可疑食品、饲料及病死动物的胃内容物等)经适当处理后取上清液,用明胶磷酸缓冲液稀释(1:5、1:10、1:100三个稀释度)后各取0.5mL腹腔注射小白鼠;另取上清液100℃10min加热后注射小白鼠;另取上清液经胰酶处理后注射小白鼠;每个注射样注射2只小白鼠;注射后,定时观察小白鼠,连续观测48h;排除琳后死亡的白鼠和无症状死亡的小白鼠;48h后,如果除了经热处理后再注射样品的小白鼠未死亡,其余小白鼠均死亡的情况,重复试验,增加稀释倍数,计算最低致死量。如用鸡做试验,分别取上述液体注射于两侧眼睑皮下,一侧供试验用,另一侧供对照,注射量均为0.1~0.2mL。如注射0.5~2h后,试验的眼睑发生麻痹,逐渐闭合,试验鸡也于10h之后死亡,而对照的眼睑仍正常,则证明有毒素。豚鼠也可供试验用,取试验液体1~2mL给豚鼠注射或口服,同时取对照液体以同样方法和用量接种其他豚鼠。如前者经3~4d出现流涎、腹壁松弛和后肢麻痹等症状,最后死亡,而对照豚鼠仍健康,即可作出诊断。有些病动物的血液中也有较多的毒素,所以在发病以后,也可用其抗凝血液或血清0.5~1.OmL,注射于小鼠皮下,进行上述同样试验。2.中和试验:可以为毒素定型。用无菌生理盐水溶解冻干的抗毒素,取A、B、E、F4种抗毒素注射于小白鼠体内;同时取未注射抗毒素的小白鼠做对照;注射抗毒素30min或lh后,注射不同稀释度(覆盖10、100、1000倍最小致死量)的含毒素样品,观察48h,如发现毒素未被中和,再取C、D型抗毒素和A~F多价抗毒素重复上述试验;如小白鼠死亡,应将含毒素样品稀释后再重复以上试验。另外用血凝抑制试验、免疫荧光试验、PCR试验也可以鉴定毒素的型。3.评价方法:典型的肉毒中毒,小白鼠会在4~6h内死亡,而且98%~99%的小白鼠会在12h内死亡;24h后的死亡是可疑的,除非有典型的症状出现。如果小白鼠注射经1:2或1:5倍数稀释的样品后死亡,但注射更高稀释度的样品后未死亡,这也是非常可疑的现象,一般为非特异性死亡。食物中发现毒素,表明未经充分的加热处理,可能引起肉毒中毒。检出肉毒梭菌,但未检出肉毒毒素,不能证明此食物会引起肉毒中毒。肉毒中毒的诊断必须以检出食物中的肉毒毒素为准。原有数据库资料有进食可疑食物,特别是火腿、腊肠、罐头或瓶装食品史,临床上有特殊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对可疑食物作厌氧培养和动物毒力试验,以观察有无肉毒杆菌及其外毒素存在,是确诊本病的依据。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应与河豚、毒草所致食物中毒,或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等鉴别。原有数据库资料本病应与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等鉴别。迟兆富:《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一)及早应用抗毒素:国内发生过的肉毒中毒以A型为主,偶见B型,已知中毒类型者,应选用相应的抗毒素品种。毒型未明者用AB混合型抗毒素。皮试阳性者,脱敏注射。皮试阴性者,首剂1万-2万U肌肉或皮下注射,以后每隔6-12小时肌肉注射0.5万-1万U。病情好转后减量。呼吸及吞咽功能正常后停药。(二)清除胃肠道毒素:进食毒素24小时内发现者可用碳酸氢钠洗胃及导泻,超过24小时的给予番泻叶导泻或灌肠,以加速残存毒素的排出。(三)对症支持治疗:有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切开、吸氧及辅助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预防肺部感染。有吞咽困难者应鼻饲,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观察并防止心肌损害。重症者行心电监护,加强护理、预防褥疮等并发症。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一般治疗:外毒素在碱性溶液中易被破坏,在氧化剂作用下毒力减弱。因此,应尽早(在进食可疑食物4h内)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服泻剂并作清洁灌肠,以清除毒素。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饮食或静脉内补充营养及水分;咽喉部有分泌物积聚时应及时吸除;呼吸困难者应予氧气吸入,必要时及早作气管切开,人工呼吸,加强监护。继发肺炎时应用抗生素。(二)抗毒素治疗:早期多价抗毒血清(包括A、B及E型)治疗有效,尤以起病后24h内,或肌肉瘫痪出现前应用更好。一次应用5万~10万U,由静脉及肌内注射各半量。必要时6h后重复给予同样剂量一次。用药前应先作皮肤过敏试验。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治疗可用同型抗毒素。对症治疗可用大量盐类泻剂或洗胃、灌肠,以促进消化道内毒素排出。盐酸服和单醋酸胚芽碱可加强肌肉紧张性,故也可使用。(一)注射大量肉毒梭菌抗毒素,用1万单位/mL的抗毒素血清,静脉或肌内注射6~10万单位,可使早期病治愈。(二)采用各种方法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例如投服泻剂或皮下注射槟榔素,进行温水灌肠,静脉输液,用胃管灌服普通水等。(三)病的初期,可以静脉注射"九一四",根据体重大小不同,剂量为0.3~0.5g,溶于10mL灭菌蒸馏水中应用。(四)犬在采用上述方法的同时,还应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对症治疗。1.应用多价抗毒素治疗,每只犬可肌肉或静脉注射3~5mL,早期应用比晚期应用效果显著;2.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5万单位/kg体重,2次/d;3.补液疗法,5%葡萄糖盐水100~100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10~50mL,混合静脉滴注;4.防止让犬食入腐败变质的肉类及食物,饲喂前食物应加热100℃10min以上后喂给犬。原有数据库资料多价血清的应用是治疗本病的特效疗法,宜早期、足量给予。对呼吸困雄者应及早给氧、气管切开和人工辅助呼吸,对继发感染者应及时给予抗菌治疗。对症疗法是减轻本病症状的重要措施。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预防:同胃型食物中毒。应特别重视罐头食品、腊肠、火腿,以及发酵豆、面制品的卫生监督检查。禁止出售与食用变质食品。如果进食的食物已证明有肉毒杆菌或其外毒素存在,或同进食者已发生肉毒中毒时,未发病者应立即注射多价抗毒血清1000~2000U,以防止发病。(二)预后:与进食的外毒素类型、数量及治疗早晚有关。病死率一般A型为60%~70%,B型10%~20%,E型30%~50%。早期应用多价抗毒血清治疗,病死率可明显减低。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预防预后:人最根本的预防方法是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改进食品的加工、调制及储存方法,改善饮食习惯,对某些水产品的加工可采取事先取内脏,并通过保持盐水浓度为10%的腌制方法,并使水活度低于0.85或pH为4.6以下,以及对于在常温储存的真空包装食品采取高压杀菌等措施,以确保抑制肉毒梭菌产生毒素,杜绝肉毒中毒病例的发生。动物也应以预防为主。不用腐败发霉的饲料、青菜饲喂动物,制作青贮饲料时不可混入动物(鼠、兔、鸟类等)尸体;经常清除牧场、羊舍和其周围的垃圾和尸体;提高警惕,严防坏人把肉毒梭菌的毒素撒播在饲料、牧场或水源上;在常发病地区,可以进行类毒素或明矾菌苗预防接种;如果发生可疑病例,应立即停喂可能受污染的饲料,必要时可变换牧场。(二)预后:本病病死率高,A型为60%~70%,B型10%~30%,E型30%~50%。E型的死亡较快。近年来由于早期使用抗毒血清,A型病死率已降至10%~25%,B型为1.5%左右。原有数据库资料预防在于加强饮食卫生监督,对罐头食品、火腿、腌腊食品的制作和保存应严加管理。未发生本病的同食者,应立即注射多价抗毒血清预防。1.迟兆富:《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P2992.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1453.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2174.原有数据库资料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