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08:49:12 来源:dzb.sznews.com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20余万妇女患乳腺癌,其中50万死亡;在我国,近10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乳腺癌发病率上升了37%;10年内我国城市乳腺癌死亡率增加了38.4%;乳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上升;乳腺增生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多见于25至45岁女性;美国癌症委员会、美国病理学家学院的研究表明,有不规则增生或异常增生(交界性病灶)的妇女具有乳腺癌的一级相关性,在未来的10至15年,将有20%发展成乳腺癌。
这是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也反映了一个无奈的现实:由于现代社会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变化,乳腺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同时,由于大多数女性患者对乳腺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乳腺疾病发展成为癌症的比率也越来越高,使得乳腺疾病逐渐成为了社会性问题。
所幸的是,不仅是医学界,越来越多深重此害的女性朋友,现在都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粉红丝带”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关注热潮,足以说明这一点。帮助大家深入了解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疾病与癌症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预防乳腺癌的发生。这不仅是对女性朋友的一种关爱,对我们而言,更多的是一份责任。
1
乳腺增生是怎么发生的
乳腺疾病中最常见的是乳腺增生,有近70%-80%的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而乳腺增生是癌变可能性最大的一种常见乳腺疾病。医学上定义的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常见25至40岁的妇女,属中医“乳癖”范畴。
乳腺增生病的发病主要是内分泌激素失调的观点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本病的发生发展与卵巢内分泌状态密切相关,乳腺组织与子宫内膜一样,受卵巢内分泌周期性调节,并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因此,乳房也存在相应的增殖和复旧的周期性改变,周期性的激素分泌失调和(或)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激素水平的波动及乳腺组织对激素敏感性的差异,决定着结节的状态及疼痛的程度。
乳腺腺病期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早期,根据病变的发展可分3期:即小叶增生、纤维腺病和硬化性腺病。除小叶增生未发现癌变外,纤维腺病和硬化性腺病均有癌变存在。
2
乳腺囊性增生更危险
乳腺囊性增生症与乳腺组织增生在性质有所不同,前者是生理性异常后病理性改变,后者是病理性而且是一种癌前状态。
乳腺增生与癌发生的相关因素研究认为:囊性增生症发病的年龄越早,患癌的几率越高,30至40岁发生的囊性增生病,发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妇女的11.7倍。
本病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癌的发生率高于一般妇女的5倍。乳腺小叶或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其癌变较一般妇女高5至18倍。乳腺的非典型增生,10年后有21%和15年后有45%癌变的发生。各类不典型增生,年龄在40岁以上,或有阳性家庭史者,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防癌变发生。
大量医学研究表明:患有乳腺增生病的妇女,其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正常人几率要高。仅有轻度上皮增生,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稍高于正常人。
导管上皮中等度增殖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5至2.0倍。乳腺纤维囊性增生属癌前病变。非典型小叶或导管增生者,其患乳腺癌危险性较正常人高5倍以上,研究表明上皮增生症是形成乳腺癌的来源。乳腺增生病病人有乳腺癌阳性家族史,患乳腺癌的危险性高于正常人。乳房肿块较大及双侧发病也可使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加大,乳腺增生病病人,年龄在45岁以上,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几率较正常人更高。
3
乳腺增生癌变可以预防
20世纪末,人们对于乳腺癌发生机制提出了“多阶段发展模式”说,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的发展模式,并且认为“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是可逆的可恢复的阶段。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