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12:19:14 来源:news.sina.com.cn
色盲:若分得清红绿灯可否开车 网上讨论正酣
本报记者陈辉实习生彭利国通讯员魏春福
网友:网上力争“4000万色盲者驾驶权”
参照:美国等驾驶大国不进行色盲检查
专家:解释为何红绿色盲能分辨红绿灯
建议:红灯时加“×”绿灯时加“箭头”
一个人可以清楚辨认红绿灯,为什么不能申领驾照?我们应否和国际接轨,取消“色盲禁驾令”?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应否还中国约4000万色盲者驾驶的权利?近日,有关色盲驾驶权的讨论在“交通纵横网”、“交通安全网”等一些网站论坛上激战正酣。
多数国家考驾照不查色盲
“我是色盲,当年通过关系拿到驾照,我开了15年车,安全行车几十万公里,从未闯过红灯,也没有出过交通事故。每年的年审体检让我心惊肉跳,我就不明白我能够看清楚红绿灯,为什么不允许我获得合法驾驶权?”在“搜狐汽车俱乐部”论坛上,一位网友这样写道。
他的话引起不少色盲网友的共鸣。
根据我国1996年开始实施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辨色力应无红绿色盲”。这就是说,市民如果发现是红绿色盲就不能申领驾驶证。
有网友提出,在美国等一些驾驶大国,申请驾驶证是不需要进行色盲检查的,即对于普通的个人司机,红绿色弱/色盲是可以申请到驾驶证的,对于商业司机(即大型客货车,或运输危险品、双/三厢液体罐的车辆,或者学校巴士的司机)也仅仅要求可以辨别“标准红绿黄”,并不是要辨别色盲检查图。
有不少网友认为,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肢体残疾人允许驾驶特定类型的车辆,但对占男性近5%的庞大色盲群体,却简单一禁了之。他们说,汽车开始步入一般老百姓家庭,驾驶已成一项日常的生活技能,禁驾极大程度上影响到色盲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有网友建议,我国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C牌以下的驾驶员应取消色盲检查,A、B牌仅要求可以辨别“标准红绿黄”即可。
漫画陈春鸣
为何红绿色盲可以辨别红绿灯
色盲到底能不能分辨红绿灯?色盲眼中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长期从事眼科遗传病研究的郭向明教授。
郭教授说,大家对色盲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色盲”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色觉异常”。先天性色觉异常按轻重不同,分为色弱和色盲,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绿色弱,其次为红色盲、绿色盲和红色弱,真正的红绿色盲所占的比例是极少的。
临床调查显示,男性色盲占4.9%,女性色盲仅占0.18%,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郭教授说,完全没有颜色感觉的人比较罕见,全色盲的发生率非常低。其实对于红绿蓝紫这些单一而清晰的色彩,一般色盲的人都可以分辨;色盲只在中间色调上出问题,那就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而精细的色调变得模糊不清。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色盲患者无法分辨所有色盲检查图上的图案,却可以看清红绿灯的原因。
红绿灯加×和箭头难题易解
郭向明教授说,单色盲、色弱对交通灯的识别可以说是较为容易的,即使在严重的红绿色盲患者的眼中,红绿色也是有分别的。他们看到的“红色”相当于正常人眼中的“土黄色”,“绿色”在他们眼中则相当于正常人眼中的“浅黄色”,这就是很少听说色盲患者驾驶会闯红灯的原因。
在能见度较差,或光线过强时,分辨红绿灯可能存在困难。对此有网友提出,我国目前红绿灯设计标准化程度相当高,在设计时已经充分考虑到色盲者辨别和其他恶劣环境下使用等因素,红绿色光对比度强。此外,色盲者除根据明亮度的不同,有的人还根据红绿灯的排列顺序辨别,如一般情况下水平排列的交通灯号靠右的是绿灯,垂直排列的交通灯号靠下的是绿灯。
有网友建议,所有的红绿灯只要稍作调整,如参照部分高速公路的模式:红灯上加×,绿灯加箭头,就可以解决所有色觉异常者的驾驶难题。
草率色觉检查恐误人前程
郭向明教授提出,目前一些色盲检查和诊断的确有些草率,一些体检医生将色盲检查图翻几页,就将被检查者鉴定为色盲或色弱,这是不准确的,很容易将大量色弱者误判为色盲。
他介绍,其实严格来说,被检查者要将几十页色盲检查本中的图案全部看完,然后根据其未能识别的图案号码的不同,才可初步确定是色觉异常或是哪种色觉异常。至于是色弱还是色盲,是单色盲还是双色盲,还需要到医院进一步作色觉定量检查,才能确定。
郭教授说,临床中将色盲与色弱,甚至单色盲、轻度色弱均区分,并加以更准确鉴定,意义不只在于驾驶权的问题,如高考体检,还关系到许多色觉异常者一生的规划。
(紫/编制)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