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10:35:28 来源:ye120.com
色素痣可基本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三类
色素痣可基本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三类。交界痣痣细胞和痣细胞巢主要位于皮肤的表皮和真皮交界位置,故名交界痣。临床表现为痣平坦或稍高出皮面,边缘境界不甚清晰,表面光滑无毛发。一般可见身体任何部位,但好发于手掌、足趾或移行上皮部位。多见于儿童和青年,成年少见。交界痣的痣细胞具有增生活跃的特性,有转变为恶性黑瘤的可能。皮内痣痣细胞和痣细胞巢都聚集在真皮层内,平坦或高出皮面,常生有毛发,为最常见于成年人的色素痣。皮内痣无交界活力,不发生恶变,故一般认为色素痣生有毛发且颜色均匀而较深,边缘境界清楚者,为性质稳定的标志。 混合痣痣细胞和痣细胞巢既见于表皮深层亦见于真皮层内。可能是正处于由交界痣向皮内痣演变过程中的表现,因此可认为是过渡型。多见色素痣的中心部位呈隆出皮面的斑块,常生有毛发,其四周绕以平滑而色素呈弥漫分布的晕,是交界痣成分。混合痣因存在交界活力,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巨痣位于躯干、肢体,面积超过900cm2者为巨痣。巨痣的标准应因年龄、部位等而异。如额面等特定部位的色素痣,面积虽不足以上标准,但手术切除后创面不能直接缝合者,也可视为巨痣。婴幼儿也无法用这个标准恒量。巨痣于出生时即已存在,常见多部位侵犯,表面往往高低不平,粗糙肥厚,并常见生有毛发。巨痣属于混合痣或皮内痣,因此也有转变为恶性黑瘤的可能。蓝痣多表现为瓦青、深蓝,或为棕褐色的丘疹样或小节结样的孤立病变。分一般型和细胞型两类。一般型面积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5cm,表面光滑质韧;而细胞型表面粗糙且面积常较大,多见于女性。细胞型蓝痣可以发生恶变,但极少见。太田痣1938年,日本太田首先报道的一种波及巩膜及同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灰蓝色斑,亦称为眼上腭部褐青色痣。此痣多发于一侧颜面,呈斑块状,约2/3患者同侧巩膜蓝染,约1/2患者出生时即已存在,其余患者出现在10岁后。病理见黑素细胞散在于真皮胶原纤维之间,有些深部组织如眼眶骨膜也可有黑素细胞浸润。疣状痣呈淡褐、棕褐或污黑色。丘疹样、乳头样或疣状病变。表层角化过度,常局限于身体一侧,多于出生时即已存在或在儿童时期内出现。组织学检查,表皮有显著的过度角化现象,棘细胞层不规则且肥厚而有乳头状变化,基底细胞层的黑素往往增多,无痣细胞或炎性细胞浸润。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