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22:27:29 来源:www.qda.gov.cn
甲型H1N1流感知识问答
1.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它是怎么传播的?
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或人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可以人传染人。由于这次暴发开始称为猪流感,以致一些国家对猪及其产品产生恐慌,有的国家下令屠杀猪。其实这次甲型H1N1流感的源头并不清楚,并非直接由猪传染人的,只是因为这个新的病毒的基因是由来自猪、禽和人流感病毒的基因所组成。为了避免误解,殃及无辜,世界卫生组织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比如,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人咳嗽或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排到空气中,你离他比较近(在1米以内),又没戴口罩,就可能吸进病毒;再比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以在空气中存活两小时左右,病人咳嗽、打喷嚏或者大声说话,产生的飞沫落到一些日常用品上,如果你摸了这些物品,而没洗手,再摸自己的鼻子或嘴巴,就可能感染病毒。
2.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基本相同,都是发烧、咳嗽、喉咙痛、身体酸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肾功能衰竭、败血症及多器官损伤等,导致死亡。但是,总的病情现对于以前流行的“非典”的来说,还是轻得多,该病的死亡率不到2%,所以市民不必过度恐慌
3.食用猪肉能否感染?
甲型H1N1流感病毒害怕高温,食用烧熟的猪肉不会感染甲型H1N1流感。猪肉加热至71摄氏度,就能杀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不会因为吃猪肉或猪产品感染甲型H1N1流感。
4.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怎样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提倡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达菲等,如出现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根据卫生部建议,中医辨证治疗分为三型,双黄连口服制剂、藿香正气制剂、安宫牛黄丸等药物在推荐范围内。所以,建议大家在选择治疗性药物的时候,千万不要“闻风而动”,一定要听从中医专家的意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中药制剂。
关于预防性用药,上海专家们是这样说的:“市民只需要像预防感冒一样地预防甲型H1N1流感,从目前来看,健康人群不需要预防性服药。”
5.普通流感疫苗预防效果有否?
根据报道,这一次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全新的流感病毒,至少由北美洲流感、亚洲甲型H1N1流感、人类的流感以及禽类的流感四种基因组成,所以,普通流感疫苗预防甲型H1N1流感是没有效果的。
6.如何预防甲型H1N1流感?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因此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该掩住口、鼻;应经常使用具有消毒杀菌功能的专业洗手液洗手,还可以经常用家用消毒液或酒精为日常用品消毒。此外,少在人多的地方“扎堆儿”也是降低感染概率的一个有效方法。一旦发现染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外出,以防将病毒传染他人。
对于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有着和普通流感预防相同的措施,归纳起来就是12字方针“勤洗手、多通风、足睡眠、少扎堆”,具体有以下几点:
经常洗手,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现场演示六部洗手法)第一步掌心对掌心搓擦,第二步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第三步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第四步指尖在掌心中摩擦,第五步拇指在手掌中转动搓擦,最后一步两手互握手背(即洗手腕)
居室要多开窗通风,尽量少去人流聚集的地方
避免用手接触你的眼睛、鼻子和嘴,避免人与人直接身体的接触,包括握手、亲吻、共餐等。
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发烧时,应带上口罩,及时就医,出现流感样症状,留在家里和限制与其他人接触。
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鼻口、擦鼻涕的纸巾要弃置于有盖的垃圾箱内。
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如多吃水果、蔬菜、多锻炼、多饮水、吃营养丰富的食品,足够的睡眠。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卫生局
2009年5月23日
常见的食物中毒及预防措施
当您进餐后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时,要立即组织自行救治,可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以排出毒物。同时,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保留所有剩余的食物、有关工具和设备,以备核查中毒原因。下面为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及预防:
一、豆浆中毒
1、中毒原因:生大豆含有一种有毒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体内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2、中毒表现:潜伏期数分钟到1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有的腹泻、头痛,可很快自愈。
3、预防措施:豆浆必须煮开再喝。
二、豆角中毒
1、中毒原因:豆角品种很多,豆角引起中毒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豆角中所含的皂素和血球凝集素引起的。
2、中毒表现:潜伏期为数十分钟至五小时。主要为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呕吐为主,并伴有头晕、头痛、出冷汗,有的四肢麻木,胃部有烧灼感,预后良好,病程一般为数小时或1-2天。
3、预防措施:豆角要烧熟煮透。
三、发芽土豆中毒
1、中毒原因:土豆中含有龙葵素。正常土豆中龙葵素的含量较少,当土豆发芽后皮肉变绿,龙葵素含量增高。人一次食用0.2-0.4克可发生中毒。
2、中毒表现:进食后十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症状,胃部灼痛,舌、咽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中毒者体温升高,头痛,昏迷,出汗,心悸。儿童常引起抽风、昏迷。
3、预防措施:⑴土豆应贮存在低温、通风、无直射阳光的地方,防止生芽变绿。⑵生芽过多或皮肉大部分变黑、变绿时不得食用。⑶发芽很少的土豆,应彻底挖去芽和芽眼周围的肉。因龙葵素溶于水,可侵入水中泡半小时左右再食用。
四、亚硝酸盐中毒
1、中毒原因:亚硝酸盐可使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因而出现青紫和组织缺氧现象。
2、中毒表现:潜伏期30分钟-3小时,口唇、指甲及全身皮肤青紫,呼吸困难,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有的昏迷,抽搐,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预防措施:⑴不吃腐烂变质蔬菜。⑵刚腌不久的蔬菜(暴腌菜)含有大量亚硝酸盐,一般于腌后20天消失。(3)腌肉制品加入过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过量食用可能引起中毒;(4)加强宣传、不要误食亚硝酸盐。
五、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1、病原菌: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氏菌,付伤寒甲、乙等。在外环境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7℃。
2、中毒食物:多由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引起(如病死牲畜肉、熟肉制品),也可由家禽、蛋类、奶类食品引起。
3、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潜伏期一般12-24小时,长则2-3天。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腹痛,粪便为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脓血和粘液。一般发热38℃-40℃。重病人出现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病程为3-7天,预后良好。
4、预防措施:⑴防止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⑵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繁殖;⑶彻底杀死沙门氏菌。
六、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1、中毒原因:鲐鱼、青鱼、沙丁鱼、秋刀鱼等青皮红肉鱼含有较高量的组氨酸,经细菌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鱼肉中的组氨酸经脱羧酶作用产生组胺和类组胺物质--秋刀鱼素。
2、中毒表现:组胺中毒与人的过敏体质有关。中毒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潜伏期为数分钟至数小时,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少有死亡。主要症状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似醉酒样,头晕,剧烈头痛,心悸,有时出现荨麻疹。一般体温不高,多于1-2日内恢复。
3、预防措施:⑴加强鱼类食品卫生管理;⑵过敏体质的人不能食用;⑶对容易产生大量组胺的鲐鱼去毒。
七、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中毒原因生吃海鱼等是重要的因素。主要原因还有以下几种:(1)近海海水及海底沉淀物中副溶血性弧菌对海产品的污染。(2)带菌人群可污染各类食物。(3)食物容器、砧板、切菜刀等处理食物的工具生熟不分,副溶血性弧菌通过工具污染熟食或凉菜。⑷副溶血性弧菌增代时间仅为10分钟,食物在适宜的环境放置一定时间即可大量繁殖。
2、中毒症状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潜伏期2-48小时。主要中毒症状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继而腹泻,水样便,多数患者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体温一般在39℃以下,病程一般2-4日,轻者数小时症状即消失,重症患者可出现脱水、休克的现象。一般均能痊愈。
3、预防措施针对该菌“嗜盐畏酸不耐热”的特点,(1)海产品应煮熟煮透后再吃,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不能加热的凉拌食品必须慎重食用;(2)食品低温储藏;(3)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⑷生吃海产品应用冷开水反复冲洗后,加食用醋杀菌。
八、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1、中毒原因:是由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而不是葡萄球菌本身引起的,当食品加工者有皮肤感染,被其污染了的食物又放置在室温中,暴发食物中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中毒症状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地反复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常见食品:主要有淀粉类(如剩饭、粥、米面等)、牛乳及乳制品、鱼肉、蛋类等。
4、预防措施(1)加强食品管理,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物要分开,不可存放时间过长,防止食物变质;(2)有化脓性疾病患者及带菌者,在治愈前,不能参加饮食行业工作;(3)隔离患乳腺炎的病牛。
九、甲醇(工业酒精)中毒
1、中毒原因绝大多数系误服掺有甲醇的酒类所致,少数系经呼吸道吸入和经皮吸收中毒。
2、中毒症状(1)潜伏期一般为2-24小时。(2)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头痛、眩晕、乏力、嗜睡和意识混浊等。重者出现昏迷和癫病样抽搐。(3)主要为视力损害,眼前出现黑影、飞雪感、闪光感、视物模糊、眼球疼痛、羞明、幻视等。重者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眼科检查多数患者瞳孔扩大、少数缩小,眼底早期可见视乳头充血和视网膜水肿。
3、预防措施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白酒,不饮散装白酒。不得将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精混放。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卫生局
2009年5月23日
信息作者:信息来源:点击数: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