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

时间 : 2009-11-30 02:10:18 来源:www.365jkw.com

[摘要]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病人和带菌者的大小便中带有伤寒杆菌,通过水以及食物、手、苍蝇等经口传染给健康人。
病菌侵入人体后经过3-42天,平均2周出现症状。起病多数缓慢。起病第一周体温逐日呈梯形上升,至1周末体温可达39-41C,伴有畏寒、头痛、食欲减退、腹胀和便秘等症状,右下腹可有压痛。病后第二周起,高热持续不退,一般可持续10-14天左右,病人神志迟钝,表情淡漠,听觉减退,严重的讲胡话、抓空等无意识举动或昏睡,也可有黄疳、中毒性心肌炎和休克等。脉搏虽增快,但和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医学上称相对缓脉,是伤寒特征之一。约有2/3病人有脾肿大,1/3肝肿大,1/3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在胸腹部较多,呈玫瑰色,直径约3-4毫米,稍高出皮肤,压之退色,常出现在起病后第7-10天。起病后第四周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如果治疗不及时,饮食护理不当,在起病后第二-四周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此外,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容易形成慢性带菌,成为潜在隐患。
随着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磺胺药和抗生素问世,对伤寒的疗效显著提高。伤寒不再象50年代那样严重,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症状非常典型的伤寒已经罕见。起病从缓慢发生趋向急性发作,过去那做所谓伤寒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也难见到,多数病人为轻型和中型,略有疏忽,极易漏脊。在夏秋季,一切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病人,都应考虑有伤寒的可能。
发现伤寒病人应及早隔离治疗,病人应卧床休息到完全恢复为止,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和血压等变化。注意口腔及皮肤清洁,防止褥疮。注意饮食,高热时给予米汤。藕粉和豆浆等流质饮食,以后随体温下降而适当调整,一般在起病后30天内均应给予易消化的少渣食物,特别是恢复期更应注意,否则容易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高热时可物理降温,便秘不可用泻药,宜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根据药敏情况适当选用抗菌药物,全程和足量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降低伤寒发病的主要措施,自觉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工作结束、外出归家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牢牢把住“病从口入”关。
副伤寒分副伤寒甲、乙、丙三种,与伤寒非常相似,较难区别,主要靠细菌学检查加以区分。所不同的是,副伤寒潜伏期较伤寒为短(6-8天),起病急,热程短,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并发症少。治疗预防方法与伤寒相同。

从传染病、慢性病到四季疾病,全方位、多角度的疾病预防常识,让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365健康网疾病预防频道,帮您捍卫健康的忠诚卫士!



上一篇: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下一篇:
关键词: [标签:tags]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伤寒和副伤寒 ”相似的文章

更多>>

伤寒与副伤寒疾病

(一)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