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18:28:31 来源:ask.39.net
伤寒或说伤寒病,原先出自中医学的范畴,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而在现代西医学传入东方后,其中细菌学有种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疾病,亦称为伤寒病。中西医学对伤寒的概念并不相同,不可混淆。 【中医学
伤寒或说伤寒病,原先出自中医学的范畴,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而在现代西医学传入东方后,其中细菌学有种伤寒杆菌(Salmonellatyphi)造成之疾病,亦称为伤寒病。中西医学对伤寒的概念并不相同,不可混淆。 【中医学】 定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的是广义伤寒。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伤寒有五”之伤寒为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为狭义伤寒。 有关伤寒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继后,《难经》明确指出,伤寒的涵义有广有狭,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以及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中风)、温病、热病、湿温等疾病,即以伤寒名称兼赅风、湿、热等病邪所致的多种外感疾病。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六经证治为纲要,撰写了《伤寒论》一书,使中医学理法方药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无论对外感热病和其他系统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伤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内因。广义伤寒各种疾病的外因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狭义伤寒由冬令感受风寒所致。伤寒发病的内因为正气虚亏,如果素体虚弱,或劳倦饥饿,起居失常,寒温不适,房事不节,均可导致正气虚亏,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辨证纲领 伤寒以六经为辨证纲领。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是人体手足十二经脉的统称。经脉内属于相关脏腑,外络肢节,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六经辨证就是以经络脏腑生理和阴阳属性为基础,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病证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6个不同的类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合称为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为三阴病),用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趋向及其相互间的转化,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伤寒六经病的基本症状为:①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恶风寒,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见太阳病)。②阳明病。为邪热内盛,肠胃燥热。主证为高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若热邪熏灼胃经,兼见烦渴引饮,脉象洪大,为阳明经证;若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兼见日晡潮热,谵语,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脉沉实或滑数,舌苔黄厚,为阳明腑证(见阳明病)。③少阳病。病变表现在半表半里之间。主证为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见少阳病)。④太阴病。多系脾阳不足,寒湿之邪侵犯所致,主证为腹满,呕吐,食不下,腹泻,腹痛喜揉按,口不渴,脉缓弱(见太阴病)。⑤少阴病。多因心肾虚衰,寒邪或热邪侵犯足少阴肾经或手少阴心经,为伤寒病危重阶段。少阴病主证为无热畏寒,脉微细,但欲寐。若见脉沉微细,畏寒面白,四肢厥冷,呕吐,下利清谷,即为少阴虚寒证;若兼见心烦不寐,口燥,咽干咽痛,脉沉细数,舌尖红赤,为少阴虚热证(见少阴病)。⑥厥阴病。伤寒病正邪相争的最后阶段,病证较为复杂严重,不是热极便是寒极,故以厥热往复为主要表现。厥,指四肢寒冷,甚而至于肘膝,一般地说,阳复则厥退而发热,病可逐渐向愈,邪盛则四肢厥冷,易于出现亡阳危候(见厥阴病)。 伤寒六经为病,不是静止不动的,某一经的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另一经,因此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六经病的传变是由感邪的轻重,正气的强弱,治疗当否,或有无宿疾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脉证的变化是判断六经病证是否传变的主要依据。临床上,伤寒的传变并不固定于六经次序。 治疗 治疗伤寒应掌握辨证论治原则。伤寒六经病总的治则为祛除外邪,扶助正气。三阳病多属表证、热证、实证,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属里虚寒证,治法应以扶正为主。但伤寒病的诊治较为复杂,倘若误治,可致变证迭现。如太阳病虽有表邪,但不能发汗太过,否则津液耗伤,甚则汗多亡阳;太阳病表邪未解,不可误行攻下,否则可成痞证或结胸;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吐、下法皆在所禁;阳明病肠胃燥热,故禁发汗及利小便,以免重伤津液;阳明邪热在经,尚未与燥屎相合,不可过早攻下;少阴病阴阳皆虚,不可误汗、误下等等。[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副伤寒的潜伏期较伤寒短,一般为8~10天,有时可短至3~6天。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类似,但副伤寒丙的症状较特殊。 (一)副伤寒甲、乙起病徐缓,但骤起者不少见,尤以副伤寒乙为多。开始时可先有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等,约2~3天后症状减轻,继而体温升高,伤寒样症状出现。发热常于3~4天内达高峰,波动较大,极少稽留。热程较伤寒短,毒血症状较轻,但肠道症状则较显著。皮疹出现较早,且数量多,直径大。复发与再燃多见,而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二)副伤寒丙临床症状复杂,常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伤寒型症状与副伤寒甲、乙大致相似,但较易出现肝功异常。 2.胃肠炎型以胃肠炎症状为主,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病程短。 3.脓毒血症型常见于体弱儿童和慢性消耗疾病患者。发病急、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型,热程1~3周不等。常有皮疹、肝脾肿大、并可出现黄疸。半数以上病人可出现胸膜炎、脓胸、关节及骨的局限性脓肿、脑膜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肾盂炎等迁徙性化脓性并发症,此类并发症极顽固,治疗期长且困难。 副伤寒甲、乙、丙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与伤寒大致相同。对并发化脓性病灶者,一旦脓肿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
回答者:tiancai68-发消息5609|2009-09-2515:29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