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疾病症状)

时间 : 2009-11-30 00:42:58 来源:www.100md.com

[摘要]

疾病症状,伤寒与副伤寒

typhoidfeverandparatyphoidfever

[中医病名]

[概述]

中医

伤寒是一古老的全球性疾病。自1884年分离到伤寒杆菌至1948年氯霉素在伤寒病的应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我国早在古代医书中提及“伤寒”,但它是多种外感热性病的总称。现代医学所称的“伤寒”似属于中医温病学中“湿温”的范畴。

西医

本病是由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为我国法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常见于夏秋季。以持续性发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临床表现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其主要合并症。

[病因]

中医

本病发生的原因是外感湿热病邪。也可因素蕴脾湿又复感外邪而发病。

西医

本病的病原为伤寒杆菌,属于沙门氏菌属中的D组。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短肥杆状,周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自然环境中此菌生活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存活1~2个月。耐低温,冰冻条件下可存活1~2个月。对阳光、热的抵抗力较低,在56~60℃的温度中只能生存10min。对一般消毒剂较敏感。对磺胺药物、青霉素抵抗力强,对氯霉素一般较敏感,但近年来出现耐氯霉素菌株。

伤寒杆菌具有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Vi”)。菌体抗原为类脂多糖,特异性不高。鞭毛抗原为蛋白质,具特异性。血清凝集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抗原和“H”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以协助临床诊断。

伤寒杆菌不产生外毒素。在其菌体裂解后产生内毒素,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

[症状]

1发热常持续1周以上。

2表情淡漠、伤寒舌、皮肤玫瑰疹、相对缓脉。

[检查]

1血常规(含血型、嗜酸粒细胞计数),尿常规及粪便常规。

2血清肥达反应。

3血肝功能试验。

4血或骨髓细菌培养。

5胸部X线,心电图,肝、脾、胆囊B型超声等检查。

[诊断]

中医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2~14日,可短至3日,长至42日。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以下四个阶段。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75%~99%),体温逐渐升高,于1周内可高达39~40℃,伴有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纳差、腹胀、鼻衄等症状。

2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伤寒典型症状相继出现。主要表现有:

(1)发热高热持续不退,呈稽留热,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一般持续10~14日。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舌苔厚腻、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为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肝脾肿大多数患者(40~70%)有肝脾肿大。一般常于病程第6天开始肿大、质软、有压痛。可出现肝功能异常。重者出现黄疸。

(4)玫瑰疹病程7~10日出现,为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为2~4mm,压之褪色。多分布于胸腹部。数目一般在10个以下。一般在2~3日后消退。

(5)神经精神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呆滞等特殊中毒面容无欲貌。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虚性脑膜炎。部分患者可有耳鸣及重听。

(6)相对缓脉脉搏与发热不呈比例上升。在生理情况下,体温上升1℃脉搏增快10次/min左右。而伤寒患者发热高达40℃,其脉搏可在90~100次/min,少数患者可有重脉。

3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病情开始好转,体温开始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食欲好转。但应注意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发生。

4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体温恢复正常,出现饥俄感,大量出汗。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西医

1流行病学资料:即流行季节、流行地区,有与患者密切接触史等。

2发热常持续1周以上,有表情淡漠、伤寒舌、皮肤玫瑰疹、脾肿大及相对缓脉等临床表现。

3血象见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减少。

4血清肥达(Widal)反应阳性。

5血、骨髓、粪便或尿细菌培养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阳性。

具有前3项者可临床诊断,再有4、5两项,或其中l项者可确诊。

[治疗]

中医

西医

1隔离。

2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少渣少纤维性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病原治疗,可用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氟哌酸等。

4治疗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5对于慢性带菌者可给予氨苄青霉素、氟哌酸等药物。

6对症治疗

(1)高热酌用酒精擦身或冰敷物理降温,用退热药时剂量不宜过大。以防虚脱。

(2)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用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1~3日,但疗程不宜过长,以防发生肠并发症。

(3)便秘者可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用开塞露注肠,禁用泻剂。

(4)腹胀时给予少糖、低脂肪饮食,禁用新斯的明。

[预后]

本病预后与患者年龄、有无并发症、治疗早晚、治疗方法,过去曾否接受过预防注射及病原菌的型别、毒力有关。在有效抗生素应用之前,死亡率为20%。应用氯霉素以来,病死率约1~5%。老年人、婴幼儿预后较差。并发肠穿孔、肠出血、心肌炎等则病死率较高。本病复发率一般在10%左右。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伤寒与副伤寒(疾病...”相似的文章

更多>>

伤寒与副伤寒疾病

(一)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