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你了解多少?

时间 : 2009-11-30 00:35:15 来源:news.sina.com.cn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你了解多少?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研究的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为2亿4千6百万,到2025年这个数字可能达到3亿8千万。而在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4千万,占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5,患病率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并且以每天至少3000人的速度增加。

  伴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家们发现,糖尿病引发的眼部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正在与日俱增。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全世界导致视力缺损和失明的第二大因素。在美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40岁以上成人失明原因的25%,糖尿病患者致盲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的25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确定为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视力损害及失明的一个主要原因。

  虽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但是应用目前的医疗和眼部护理技术,有近90%的因糖尿病引起的视力缺损和失明完全可以避免。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糖尿病及其眼部并发症仍然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不少糖尿病患者直到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才到眼科就诊,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糖尿病的

  全身损害

  与眼部损害

  糖尿病可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的纤维化并最终引起器官功能的障碍,如大家所熟知的糖尿病引起的尿毒症,就是糖尿病导致的肾脏排毒功能的减退。就人的眼睛而言,糖尿病可以引起眼部多个组织层次的损害,如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白内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外肌麻痹引起的复视;而最严重的眼部损害要数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的病变(即糖网病)。

  视网膜位于人眼球壁的最内侧,是人大脑神经组织的延伸。视网膜的功能就是负责感光,把外界进入眼内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经大脑分析整理后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体。糖尿病对视网膜的损害直接导致了视网膜感光功能的破坏,从而导致了患者视力的丢失。

  糖网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1、糖尿病病程也就是生病年限的长短,2、血糖控制程度。其它因素如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及糖尿病的类型则对其影响不大。

  目前,眼科学界普遍认为,糖网病其始动因素为高血糖及组织缺血缺氧,并受全身新陈代谢水平、内分泌系统以及血液因素等的影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

  分级与对应治疗

  糖网病的发生有个由轻到重的自然病程,但是有些病人可以呈跳跃式发展。2002年在国际眼科会议上提出的糖网病分级标准,应用较为广泛。该国际标准将糖网病分为五级,具体叙述如下:

  1、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眼底无异常,不需治疗,但应定期观察眼底,建议6个月-1年检查一次。

  2、轻度非增殖性糖网病:眼底仅见微动脉瘤,需药物保守治疗,可以服用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的药物,抗氧化剂及维生素类,同时应定期观察眼底,建议3-6个月检查一次。

  3、中度非增殖性糖网病:眼底病变介于轻、重度非增殖性糖网病之间:需要治疗,可以服用上述药物,同时应定期观察眼底,建议1-3月检查一次;如病变进展迅速,应考虑接受眼底激光光凝治疗。

  4、重度非增殖性糖网病:眼底出现以下任一改变,但尚无增殖性糖网病期表现:①四个象限任一象限出现多于20处视网膜内出血;②2个以上象限出现明确的静脉串珠样改变;③1个以上象限出现明显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需要立刻接受眼底激光光凝治疗,以防止大规模的眼底出血。

  5、增殖性糖网病:眼底出现以下一个或一个以上改变:①新生血管形成;②玻璃体内出血,③视网膜前出血。对于玻璃体没有或较少出血的患者,需要立刻接受眼底激光光凝治疗,以防止大规模的眼底出血;对于玻璃体出血较多或已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应考虑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以便术中行眼底激光光凝,挽救一定的视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

  日常保健

  糖网病来势凶猛,造成的后果又十分严重。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注意饮食

  患者应注意进食一些有利于减轻糖尿病视网膜损害的食物,这类食物如鱼、虾等水产类;木耳,蘑菇等食用菌类;新鲜蔬菜,一些水果;适当补充玉米、小米等杂粮。另外,我们强调应该少吃动物脂肪及猪肉、牛肉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视网膜血管的负担,促进糖网病的发生发展。

  2、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是防治糖网病的最重要的一环,严格的血糖控制不仅可以大大延缓糖网病的发生,而且也能够极大地延缓糖网病的发展,使其长时间地停留在一定的级别。血糖的控制以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为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大幅度波动的血糖甚至比一定程度的血糖增高对视网膜的损害更大。

  3、控制血压

  对于糖尿病患者,血压的控制对于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高血压可以加重血管的损害,进一步减少组织的血供,加重组织的缺氧。同时,在视网膜组织内,因动脉静脉血管同处一鞘,高血压也容易诱导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改变。

  4、定期检查眼底

  糖网病的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因此,即使是初发糖尿病的患者,也断然不可大意。我们推荐这些患者每6个月-1年务必请眼科医生检查一下眼底并做好相关记录,具有中度糖网病的患者我们推荐应1-3个月左右检查一下眼底,及时监测眼底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具有重度以上糖网病的患者则应每月检查1-2次眼底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视力长期稳定。

  常州一院眼科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应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近年来,常州一院眼科与内分泌科等有关兄弟科室积极协作,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对糖网病发病机理、临床分级、分级治疗、激光治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国际先进的眼底照相及荧光造影系统(由日本引进)

  该系统技术先进,检查时患者痛苦小,图象分辨率高,对于糖网病的分级准确,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

  2、国际先进的倍频激光系统(由美国引进)

  本激光系统主要用于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网病阶段;中度非增殖性糖网病阶段;增殖性糖网病玻璃体还很清楚的患者,此外,对于一些轻度非增殖性糖网病,也可以使用激光对微血管瘤进行封闭。该系统视网膜定位准确,输出光斑大小可调,输出能量稳定。此外,该系统还可以用于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老年黄斑变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炎等眼底疾病的治疗,均有不俗的表现。

  3、国际先进的玻璃体切割系统(由美国引进)

  为了挽救增殖性糖网病患者的视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一院巨资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玻璃体切割系统,该系统配置了高速玻切、眼内电凝、超声粉碎、硅油自动注吸系统,配合眼内其它手术器械,可以清除玻璃体混浊或积血,清除纤维增殖膜,解除视网膜牵引,使视网膜复位,同时手术中还可以使用激光进行视网膜光凝。这套玻切系统稳定性高,不易造成视网膜附加损害,能够非常满意的实现挽救患者一定视力的目的。此外,该玻切系统还可以用于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或积血、复杂性眼外伤、眼内容炎、玻璃体异物、玻璃体寄生虫、视网膜黄斑裂孔等眼底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害是巨大的,我们希望,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能够做到对于糖网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及时采取多种治疗措施,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长期稳定在某一阶段,从使患者的视力得到维护,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瑶,常州一院眼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眼科学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眼科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参加眼科临床工作近20年,曾师从著名的曾水清教授和玻璃体视网膜病专家王文吉教授学习眼底病的诊疗及玻璃体切除术等,1997年7月获得眼科学博士学位,期间于1995年公派赴日本北里大学医学部病院眼科研修,师从日本知名的MasatoWakakura教授学习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2000年再次公派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眼科医院进修。归国后在东南大学附属医院从事眼科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135’重点医学工程人才培养对象”。刘瑶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各类白内障及眼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均具有很高的造诣,积累了5000余例成功手术的经验,尤其擅长玻璃体切割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各种抗青光眼手术;斜视矫正术;眼底病激光光凝治疗术等。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刘瑶十分重视解决现行眼科临床中的一些难题,曾发明制作了“视网膜裂孔辅助定位器”及“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晶体核分割器”,并由此获得国家专利2项;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中华系列杂志2篇,指导硕士研究生5人,其中已毕业3人。

  常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刘瑶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似的文章

更多>>

视网膜病变疾病

视网膜病变患者要做一些基础检查和专科检查,基础检查包括: 1、血糖检查:定期测定血糖水平监控糖尿病病情发展。 2、肾功能检查: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并发症。 3、胆固醇血脂检查:保持胆固醇、血脂正常水平。 眼...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