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00:20:01 来源:www.p0931.com
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多数有近视,双眼可先后发病。兰州普瑞眼科医院专家认为,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玻璃体对视
(一)病因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多数有近视,双眼可先后发病。兰州普瑞眼科医院专家认为,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在发病机理上更显得重要。(二)临床表现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病人在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出现云雾状阴影。如果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大为下降。脱离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在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视力减退的程度取决于脱离的部位、范围、玻璃体混浊程度和变性等因素。如果视网膜全脱离,视力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在视力减退前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由于眼内液更多地通过色素上皮进入脉络膜致使眼压偏低。脱离范围广和时间愈久,眼压愈低。偶也有眼压偏高的病例。脱离较久的视网膜后面可见白色沉着小点。当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可恢复。眼科医师说在充分散瞳下,以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陷或用裂隙灯和接触镜可检查出现网膜周边的情况。眼底检查可见脱离区的视网膜失去了正常的红色反光而呈灰色或青灰色,轻微震颤,表面有暗红色的血管爬行。隆起的视网膜宛如山岗起伏,隆起度而范围广者可遮蔽视盘,并有皱襞(图12-10)。扁平的脱离,如果不详细检查常易漏诊。黄斑区脱离时,黄斑中心凹呈一红点,与附近灰白色脱离的视网膜形成鲜明对比。
在视网膜脱离中常可发现裂孔。寻找裂孔和手术封闭裂孔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裂孔呈红色,周围视网膜呈灰白色,多见于颞上,其次是颞下,鼻侧最少见。锯齿缘部的裂孔,多在颞下或下方,裂孔也可发生于黄斑区或尚未脱离的视网膜,裂孔的大小及数目不等。可为圆形或马蹄形裂孔,也有条纹状、锯齿缘离断和形状不规则的。脱离的视网膜有时隆起度很高可将裂孔遮蔽,检查时可令病人改变头部卧位。也可包扎双眼,卧床1~2日,待隆起度减低时再检查。
(三)病程及预后病程进展快慢不一。卧床休息,可减轻脱离。但经数周或数月,如果不治疗,将引起视网膜全脱离,玻璃体混浊也日益加重,并导致瞳孔闭销、并发性白内障、续发性青光眼或眼球萎缩。周边部脱离经治疗后预后较好,黄斑区受累在1~2个月以上者,即使手术治疗复位,视功能也难恢复。老年人及高度近视病人,由于视网膜的退行性变,治疗效果也差。(四)治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引入极大地拓宽了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可治疗的范围。玻璃体切割术在某些病例中适应于初次手术,并非常规手术失败后才可考虑使用,因为每作一次手术,视力预后就愈差。
看不清视网膜情况:多种原因可导致屈光间质混浊和瞳孔不能开大,看不到眼底,所以网膜脱离及裂孔情况不详,治疗困难。经B超及电生理检查,确定有网脱,且视网膜功能良好时,应行玻璃体切割术,以便清除混浊的屈光间质,安全地开大瞳孔,改善眼底观察,提高术后视力。
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常由眼外伤及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引起。玻璃体切割是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最好的手术方式。手术解除所有方向对视网膜的牵引,切开、分离增殖的血管膜,去除黄斑前膜。随着牵引的解除,视网膜可良好复位。有时需作视网膜切开、排液及眼内光凝。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导致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一病变常发生于长期、陈旧性脱离网膜,眼内炎症,视网膜脱离伴有玻璃体出血,巨大裂孔,多次网脱复位手术失败或过度视网膜电凝、冷凝术后。这些情况应作玻璃体切割、剥膜,眼内排液,眼内气体或硅油填充、眼内光凝及巩膜环扎术,必要时作视网膜切开或切除,以松解网膜利于复位。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巨大裂孔后瓣翻转、固定的巨大视网膜撕裂者,可予玻璃体切割、剥膜以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必要时作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和巩膜层间加压术。
视网膜僵硬或牵引性后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此类网脱病情复杂,常规手术操作困难,易损伤视神经及黄斑。可用玻璃体切割结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由于多次常规网脱复位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术的失败,导致了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固定皱褶多,网膜僵硬,活动性减弱。因此需作玻璃体切割及玻璃体填充联合巩膜环扎术。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