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深度
烧伤感染的防治),优立新(氨节青霉素加青酶烷?A)。近些年来,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复杂,
普通质粒介导的R一内酞胺酶墓因(TEN-1,TEN-2和SHV-l等),经超广谱抗生素广泛使用,产生
突变,形成超广谱卜内酸胺酶(ExtendspectrumBeta一lactamase,ESBI.),产ESBIs酶的大肠杆菌、克
雷白杆菌及某些少见的杆菌对三代头抱耐药,因此在临床上要鉴定是否属产ESBU的细菌。治疗上选用
亚胺培南、头霉素、舒普深以及氨基糖贰类抗生素。肠杆菌中的阴性杆菌、产气肠杆菌、绿腔假单抱
菌、弗劳地拘椽酸杆菌等产生染色体卜内酸胺酶(AMPC),经过突变后成为持续高产一染色体I型R
一内酞胺酶,它可转移到质粒上,对三代头抱、氨曲南和R-内酶胺酶抑制复合剂均耐药,头抱毗9,
亚胺培南和氨基糖贰类药物有效。
多种耐药的绿腔假单抱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抱菌需进行准确鉴定,因耐药机制和药敏谱不
同,嗜麦芽假单抱菌对亚胺培南100%耐药,而对SMZrI'MP,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较好,不动杆菌对亚
胺培南、舒普深较好。8.间断式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CBRT)可以清除中小分子量的大量炎性介质,南京军区总医院和
北京积水潭医院已做了这方面尝试,在烧伤脓毒症和MODS时应用,改善死亡率。
14.感染性腹泻新病原体
第四军医大学店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71田38)轰青和
一、概述
感染性腹泻(i汕ecti二。dianhea)是一个古老而常见的疾患。70年代中期提出感染性腹泻这一诊断
名称虽也称为感染性腹泻病,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综合征。许多病原已明确的疾患如瞿乱、细菌性痢不再用感染性腹泻这一诊断名称。
感染性腹泻为一组广泛存在并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胃肠道传染病,也是当今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
题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上
呼吸道感染。在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所有传染病之首位。从细菌学监
测来看,在所检出的病原菌中,
痢疾杆菌仍处首位,其次为空肠弯曲菌,尤以5岁以下为多,新生儿也
可感染。空肠弯曲菌在小儿感染性腹泻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第三位为非
伤寒性沙门菌,近
年来其发病率有普遍上升的趋势,引起人类沙门菌感染的菌种亦逐年增多。感染性腹泻在世界大部分地
区仍是重要的医学难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造成感染性腹泻的原因中,有不少老的病原体近年有重新活
跃或菌种变异趋势,致腹泻的新病原体不断涌现,这些都给实验室诊断和临床防治带来新的课题和挑
战。由于讲稿篇幅和大会报告时间有限,本文仅对感染性腹泻新病原体中影响面广、危害较大的0139
群
霍乱弧菌感染和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感染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现将已知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列举如下:
二、0139群性乱弧蔺感染
1.0139群霍乱弧菌的流行1992年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泰米尔纳德省和孟加拉国南部的&ag-
erhat等地无先后发生典型霍乱样疾病的爆发流行
非01群粗乱弧菌,却不与已知的非01群(02-
.分离出的病原本中占绝对优势(>95%)的菌株虽属
0138)霍乱弧菌混合多价血清发生凝集,后由Shimada
等命名为0139群霍乱弧菌。由于该菌株首次从孟加拉湾没岸分离到,故又称孟加拉型霍乱弧菌
(V.choleraeBengal).该型霍乱迅速茎延,3年发生107297例,1473例死亡。1993年底,已有25个亚
洲国家报告发生该型霍乱流行。我国于1993年5月首次在新班阿克苏地区发现0139群粗乱弧菌病例,
4个月共报告20〕例,死亡4例。国外专家曾预言0139群霍乱弧菌也许有可能取代O1群霍乱弧菌的埃
0139为优势病原菌的第八次世界霍乱大流行。但从90年代的发展状况分析,
尚难下此结论。因为自1992年首次发现0139病例至今的10年中,发生本土病例(indignouscase)的国
家和地区仍限于亚洲的印度、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来、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渐
加坡、斯里兰卡和泰国等11个地方;亚洲以外一些国家或地区90年代虽也有0139霍乱病例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