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临床上婴、幼儿或10岁以下儿童发现腹部进行性增大的肿块应首先考虑肾母细胞瘤的可能,尤其若伴有腹痛、高血压、血尿者,即可考虑诊断。本病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
1.腹部肿块早期无症状,腹部肿物常为首发症状,约占90%以上,多在为患儿洗澡时偶然发现。典型的症状是:虚弱婴幼儿腹部有大肿块“罗汉肚”。肿块质地坚硬,表面可有结节,无明显压痛,晚期肿块固定不动。
2.腰痛或腹痛约1/3病例有腰部或腹部疼痛,可表现为局部不适甚或绞痛,可能因肿瘤内出血所致。如急性疼痛伴有发热、腹部肿物、贫血、高血压,常为肿瘤肾包膜下出血。肿瘤腹腔内破裂可表现为急腹症。
3.血尿不常见,可在病程晚期出现。一般肉眼不能发现,但75%症例可有镜下血尿。
4.消瘦和贫血面容和不规则发热。
5.高血压见于成年患者及部分病儿。主要因肾组织受压,肾素分泌过多所致。
6.先天性虹膜缺乏发生率约为1.4%,又称为无虹膜-肾母细胞瘤综合征。
7.其他消化道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梗阻症状,或有下肢
水肿、
腹水及
精索静脉曲张,系肿瘤压迫下腔静脉所致。
结合尿路平片可见患侧肾区软组织影,造影所见和肾癌相似。超声和CT、MRI排泄性尿路造影可见肾外形增大,肾盂肾盏变形伸长。瘤体大,残留肾组织少时,病肾可不显影。局部很少有钙化等,可考虑本病诊断。另外,一旦明确的诊断,便要进一步明确其局部及远处受累的范围,并确定Wilms瘤的分期,以便决定治疗方案。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低于正常。
2.血浆蛋白降低。
3.染色体检查无虹膜-肾母细胞瘤综合征者,第11对染色体短臂区带缺失。
其他辅助检查:
1.泌尿系X线平片肾外形消失,可见边缘清楚的软组织块影,少数病例散在细点状钙化。
2.泌尿系造影包括肾动、静脉造影。肾动脉造影可见肾内血管被推移或伸直,出现肿瘤血管,肾静脉早期显影,造影剂分布不均匀,肾静脉增粗及瘤栓阻塞现象。此项检查发现2/3患儿患侧肾盂肾盏被挤压移位、伸长、变形或破坏,1/3患儿因患侧肾脏被压缩,肾盂被肿瘤充满或肾血管栓塞而不显影,或只有少许造影剂进入肾盂。肿瘤较大时,患侧输尿管向中线移位。
3.B超检查B超检查在鉴别囊性或实性肿块非常敏感,借此可为囊性和实性混合的肾母细胞瘤提供诊断线索。
4.CT扫描除可显示巨大肾肿块外,由于瘤内常有出血、坏死、囊性变,肿块常为不均质性,甚至形成以巨大囊性肿块为主的病变,囊壁厚而不规则,15%病例可有钙化。CT扫描是最有效方面为可识别实体或囊性,并可发现其他器官病变。排除对侧肾脏是否受累,并鉴别诊断肾盂积水、肾囊性疾病、
肾上腺肿瘤及血肿。Wilms瘤最常出现的转移部位是肺,胸片及肺CT扫描可用于排除转移。其他检查可根据临床需要而定,如骨扫描及肝扫描或骨髓检查。
5.穿刺活检肿瘤由胚胎性肾组织发生,是一种上皮和间质组成的恶性混合瘤,瘤组织包括腺体、神经、肌肉、软骨、脂肪等。切面呈灰黄色,可有囊性变、片状出血和钙化,与正常肾组织无明显界限。肿瘤破坏正常肾组织,使肾盂、肾盏变形,少见侵入肾盂。转移途径同肾癌。双侧肾母细胞瘤占5%~10%。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肿瘤大小不一,有薄而脆的假包膜,切面呈鱼肉样,浅黄或灰色,有坏死、出血,散在的假性囊肿内有清亮或血性液体。小儿腰部疑诊肿瘤性肿块时,应避免穿刺活检,以免肿瘤播散。手术探查仍属必需。鉴别诊断(查看内容)鉴别诊断包括肾盂积水、肾囊性疾病、肾上腺肿瘤、血肿及与神经母细胞瘤等。
1.肾积水出现腹部肿块及腹胀,但肿块呈囊性感,随呼吸上下活动,无明显贫血和消瘦。静脉尿路造影显示肾盂肾盏扩张或患肾不显影。B型超声显示大片液性暗区,各液性暗区互相交通,肾皮质变薄。CT检查具有水样密度影和扩大的肾盂肾盏,肾皮质变薄,即可诊断为肾积水。MRI检查可从横断像上,也可从冠状像或矢状像上显示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情况。放射性核素肾功能动态显像,主要用于反映肾功能情况,肾盂积水显示为肾盂肾盏位置和形态的放射性缺损区。
2.多囊肾表现为双侧腹部肿块,其发病年龄较晚,有蛋白尿等肾功能损害表现,双肾区可触及囊性肿块,随呼吸活动。尿路X线平片一般无钙化,尿路造影肾盂肾盏有多个弧形压迹,或因受压而伸直、拉长。B型超声、CT检查显示双肾影增大,肾皮质为多发的大小囊肿所占据,各个囊肿内的液体互不交通。
3.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婴幼儿,表现为腹部肿块。但病程发展迅速。尿路造影、B型超声、CT检查显示肾脏受压、移位,但肾盂、肾盏形态无改变。
4.腹膜后畸胎瘤腹部肿块与其相似。但肿瘤生长缓慢,全身情况好。尿路X线平片常见不规则钙化斑,影像学检查显示肾受压移位,肾盂肾盏正常。治疗方案(查看内容)Wilms瘤的治疗原则涉及外科、放疗及化疗等多种方法,可使多数患儿得以治愈,即使有转移的患者也能获得良好效果。因肾母细胞瘤对放疗及化疗敏感,故手术配合放射及化学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生存率。瘤体较大者,术前放疗使瘤体缩小有利于手术,可用长春新碱做术前准备。肾母细胞瘤综合治疗2年,生存率达60%~94%,2~3年无复发认为已治愈。双侧肾母细胞瘤可行双侧肿瘤切除术,并辅以放疗、化疗。成人肾母细胞瘤预后较差,化疗方法同小儿。
1.外科手术治疗早期经腹行肾切除术,经腹途径及应用Chevron切口为切除肾脏的较好方法。腹腔需完全暴露,特别注意患肾、对侧肾脏、局部及主动脉旁淋巴结。未受累肾脏需小心触摸探查及切开肾筋膜观察有无转移病灶,若有转移灶应作病灶切除或部分肾切除。在松解原发肿瘤时,应先结扎肾蒂。结扎前肾静脉需触摸,排除有无瘤栓。另外,避免在松解时造成肿瘤破裂,因许多Wilms瘤的质地软而脆,手术中发生肿瘤散落使预后变差。肿瘤散落可通过全腹腔治疗预防局部腹部复发。一侧肾脏、肾筋膜及同侧肾上腺以及局部淋巴结整块切除。若肿瘤与邻近器官粘连,如脾、胰尾或腰肌,可与肿瘤一并切除,又若肿瘤侵犯重要器官如十二指肠、胰腺或肠系膜根部,则只能做活检后决定手术范围。
2.放射治疗Wilms瘤系放射反应敏感性肿瘤,手术后加放疗可改善疗效,但术前较少做放疗。尤其<2岁的患儿不需做肿瘤前放疗,2岁以上的患儿放疗有利。Ⅰ期分化良好肿瘤不做术后放疗,分化不好者肿瘤术后1~3天开始照射。Ⅱ、Ⅲ期者照射手术区2Gy,Ⅲ期有腹内扩散者全腹照射。如有残余肿瘤,局部增加5~10Gy。1岁以内照射10Gy,过量可能影响脊柱发育。一般不主张对1岁以内婴儿进行放和化疗。
3.化学疗法化疗提高Wilms瘤生存率有明显作用。放线菌素D及长春新碱均属有效药物。化疗可使肿瘤体积缩小,减少肺转移及提高生存率。最敏感的药物为长春新碱和放线菌素D,两药联合效果更佳。亦可采用多柔比星(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15μg/(kg?d),共5天,较理想的剂量可为每3周1.2mg/m2。第6周和3个月重复。此后每3个月重复至第15个月。有恶心、呕吐、腹泻、口腔炎、脱发、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长春新碱:1.5mg/m2,每周1次,共8~10次,以后在放线菌素D疗程前后1周重复。可出现周围神经损害、肌腱深反射消失、脱发、骨髓抑制红细胞生成等毒性反应。
环磷酰胺:10mg/(kg?d),共3天,每6周重复1次。多柔比星(阿霉素):20mg/m2,1次/d,共3天,每3个月重复与放线菌素D交替进行。除具有类似放线菌素D毒副作用外,对心脏亦有毒性反应。Ⅰ期采用放线菌素联合长春新碱半年,分化不良者同时用多柔比星(阿霉素)。其他期以三药联合较好。
总之,化疗的应用已改变了Wilms瘤的生存率。在普遍应用化疗前,患者生存率在25%~40%。目前手术结合化疗的治愈率为86%。以及80%Wilms瘤可通过手术、放疗及化疗治愈。
4.转移灶治疗肺转移局部照射12Gy,肝转移30Gy,照射3~4周,同时需三药联合化疗。双侧肾胚胎瘤,可同时或先后发病,一般不主张双肾切除后行
肾移植,因其预后不比肿瘤单纯切除配合放、化疗效果好。并发症(查看内容)Wilms瘤主要并发症是肿瘤生长迅速,并可直接蔓延或血行转移至肺、肝、腹膜后、纵隔、胸膜、肾上腺、骨等,引起多器官肿瘤。预后及预防(查看内容)预后:许多因素影响预后,最重要者为组织病理学改变。Wilms瘤的组织病理学分为有利与不利两类。前者为高分化肿瘤,后者为中、低分化病变伴肉瘤样成分。高分化肿瘤占90%,治愈率85%~90%,而中、低分化肿瘤占10%~15%,治愈率为25%。其他影响预后因素包括肿瘤体积大小、包膜侵犯、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及集合系统或血管侵犯。
预防:本病属恶性肿瘤,病因不明确,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流行病学(查看内容)肾胚胎瘤又称Wilms瘤,在婴幼儿时期最常见,发病率占儿童恶性肿瘤的20%,仅次于神经母细胞瘤和白血病。发病高峰在7岁以前,约占90%,尤以3~4岁最为常见,男女发病数相似,双侧者占2.1%,也可偶见于成年人。男女、左右侧发病数相似。肾胚胎瘤相关药品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更多相关药品肾胚胎瘤相关疾病肾积水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多囊肾腹膜后畸胎瘤更多相关疾病相关出处:《内科学第五版》、《外科学第五版》、《儿科学第六版》、《内科学第六版》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在线咨询专家或尽快去医院就诊治疗。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医院诊断及医嘱为准,用药安全网不对患者因不当诊疗造成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肾胚胎瘤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