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念珠菌病的病因分析与控制对策推荐到首页 □李宁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2008年第02期1/4页1234
【摘要】目的探讨生殖器念珠菌病的病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分析生殖器念珠菌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各种药物治疗效果。结论认识到易患因素是引起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积极去除易患因素,采取综合、规范化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殖器念珠菌病因分析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R7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2-0178-02
生殖器念珠菌病是一种累及外阴阴道,包皮龟头
念珠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顽固难治,对患者身心影响较大,已成为临床一大难题。从以下几方面作简要阐述。
1病因及分析
1.1流行病学年龄一般多见于30~45岁,直接传播途径:通过性传播,为主要感染方式,夫妻双方同患多见,其次为间接途径感染。以往资料显示,约75%的以婚妇女一生中要患一次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其中约一半要发作2次,而在这些患者中,约5%发展成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即一年中念珠菌发作4次或以上。与患过阴道念珠菌病的妇女有过1次性接触的男性,其患生殖器念珠菌病的可能性为69.4%;与念珠菌性
包皮龟头炎的男性有过一次性接触的女性,其念珠菌的发病率达80%[1]。
1.2致病菌主要由条件致病菌白色菌念珠菌引起,据统计约20%无症状女性外阴或阴道可分离到念珠菌[2],5~25%的男性可为无症状的念珠菌的携带者,15%的男性精液中酵母菌阳性[3]。健康人体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念珠菌以孢子形式存在,不出现临床症状。任何原因能诱导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出现了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情况时。此时白色念珠菌由孢子转为菌丝,由于白色念珠菌的吸附能力较其他念珠菌强,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加之临床上广泛应用抗真菌药,产生耐药,疗效差,易复发。
1.3易患因素
1.3.1雌激素增多如妊娠期,长期服用避孕药及月经前后雌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阴道组织内糖原增高,PH值降低,利于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形成假菌丝,促进菌体与黏膜的粘附,是念珠菌的致病性增强
1.3.2阴道菌群失调健康女性阴道分泌物可分离到20多种微生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乳酸杆菌,在阴道自净中起主要作用。经常应用抗生素(全身或阴道放置)或反复冲洗阴道。杀灭或减少了正常菌,使阴道内环境改变,导致正常菌群失调。是女性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
1.3.3未经控制的
糖尿病高血糖可使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局部对念珠菌的防御能力下降,易引起炎症。
1.3.4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使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和黏附力增强,导致机体发病。
1.3.5身体其他部位真菌感染如
股癣,手癣,足癣。
1.3.6包皮过长男性由于包皮过长,使整个龟头,尿道口被包皮包绕,由包皮内板和龟头形成的包皮腔,温暖潮湿,不与外界接触,较嫩,易被病原微生物的侵犯,给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4]。女性的阴道皱襞也是真菌隐藏之处,复发的潜在灶[5]。
1.3.7其他患者个人的卫生状况不佳或过度讲究卫生,破坏阴道的内环境,抵抗力下降。不良的卫生习惯,如内裤和袜子等其他衣服同洗,增加了间接感染的途径。穿不透气的紧身内衣,卫生巾的使用不当,肥胖的妇女等,可导致外阴温度和湿度增加,利于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合并有性病及其他外阴阴道基础性疾病如
湿疹等可增加患病率。
2控制对策
2.1一般治疗
积极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疾病,正确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养成良好的局部卫生习惯,用过的内裤,盆及毛巾均应用开水烫洗。有人认为女性每日摄入226.8克左右的含嗜酸乳酸杆菌的乳汁品,可减少念珠菌的感染。
2.2抗真菌治疗
2.2.1局部治疗使用不同的抗真菌的外用药物
2.2.1.1易非沙(1%硝酸咪糠唑霜)杨小彬[6]治疗176例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痊愈89.2%;有效率99.3%。
2.2.1.2派瑞松霜刘军连等[7]7d疗程,治疗156例,痊愈率62.2%,有效率84.6%。14d疗程,痊愈率93.6%,有效率96.2%。
2.2.1.3特比奈芬乳膏郭健等[8]用1%特比奈芬软膏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142例,7d疗程,痊愈率70.4%,有效率97.1%。1/4页1234评论(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