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腐蚀性瘢痕狭窄是胸外科临床较常见的、需手术治疗的食管良性狭窄,其治疗关键在于食管重建,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结肠代食管治疗。我院1984年至今共治疗食管腐蚀性瘢痕狭窄36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6~65岁,平均42岁,以青壮年为多(64%)。其中:胃同时受累26例,长期废用性萎缩7例,胃造瘘者13例;合并下咽闭锁者6例。致伤原因:强碱18例,强酸15例,强酸强碱同时服用2例,弱酸1例。
1.2手术方法本组36例中32例一期行颈部、胸部两切口,胸骨后途径食管结肠颈部吻合术,其中2例因合并下咽闭锁同时行全喉切除、永久性气管造口;4例行两期手术,一期行带血管蒂的游离空肠颈部间置重建进食通道,二期行胸骨后途径空
肠结肠吻合术。保留结肠中动脉供血,采用右半结肠顺蠕
动方向吻合18例;保留结肠左动脉供血,采用横结肠顺蠕动方向吻合11例;保留结肠中动脉供血,采用左半结肠逆蠕动方向吻合7例。
2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狭窄1例、移植结肠坏死1例、腹部伤口哆开1例、腹部伤口脂肪液化5例,均治愈。经随访,效果良好,病人均可进半流食或普食,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提高。
3讨论
食管腐蚀性瘢痕狭窄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由于病人不能经口进食而异常痛苦,食管重建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食管替代器官有结肠、空肠或胃。结肠系膜长、血管弓恒定,保留一支血管弓即可保证所选择结肠段的血液供应;结肠有足够的长度在颈部与颈段食管、下咽、口底吻合,因而可以较为彻底地切除
食管病变;结肠有较强的抗酸能力,不易发生反流性炎症;胃保持在腹腔内保存了消化功能。另外许多病人胃同时受累或已行胃造瘘无法应用胃代食管,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结肠是较好的食管替代器官[1]。
结肠段的选择主要根据其动脉的分布情况。我们在术中主要选择结肠中动脉为移植肠段的营养血管,因结肠中动脉是横结肠的主要供养血管,血管一般较粗大、血液循环好、系膜长、边缘血管弓发育良好,供血范围与结肠左、右动脉分布区均有吻合[2]。有的学者认为采用回结肠重建除可满足重建所需长度外,回盲瓣尚可起到一定的抗反流作用[3,4]。但并未得到统一的意见,我们认为还应优先考虑血运情况而不是结肠段或顺逆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