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9 06:56:46 来源:www.zwdyk.com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是指发生在视网膜中央静脉周围间隙或血管外膜的炎症病变。以视网膜周边部静脉周围,呈鲜红色点状、线状、片状出血,若进入玻璃体呈红色反光。静脉周围有红色或灰白色渗出,鲜红色新生血管。晚期有白色机化条为主要特征。本病多发生于15~35岁青壮年,男多于女,多侵犯双眼,病程缓慢,出血少者可完全吸收,视力恢复正常,但出血严重或反复多次出血时,吸收不完全,血块机化,形成增殖性视网膜炎。由于结缔组织收缩牵引,常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少数偶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而失明。根据视力和症状变化,分虽属于中医“视瞻昏渺”,“暴盲”、“青盲”范畴。[病因病机]红色在脏属心,视网膜静脉红色,为心之精华上荣,视网膜静脉与心的关系密切,其功能主要源于心,当心发生病变可发生本病。若影响肝、脾、肺则加生本病。常见因素有:(1)情志失节。精神创伤,思虑过度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耗损肝阳,虚火上炎,络伤血溢。表现于视网膜周边部静脉旁鲜红色出血,灰白色渗出。(2)内伤饮食。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或饮酒过度,瓷食辛辣甘肥,积久化热,热入血络,迫血妄行,血溢络外。表现在视网膜及静脉旁鲜红色出血,若进玻璃体呈暗红色反光。总之,热为阳邪,热盛动血,迫及脉络使其循环失调,血不循经而妄行,溢于络外。此时静脉旁出现鲜红色播散点片状出血,视网膜有灰白色渗出,血管两侧有白鞘。如肝阳上亢,热迫血妄行,血流加快,毛细血管易于破裂,在一瞬间血灌瞳神,即进入玻璃体为暗红色。血被热灼而粘稠,血无出路,眼内压力增高,易引起青光眼发生,血液吸收缓慢,热邪煎熬血液,而形成大量灰白色机化条索,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纵横交错,瘀聚视网膜,瘀滞不去。新血不生,瘀久可以化热,再度影响损伤血管的修复,而形成再次出血的局势。瘀热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并刺激新生的毛细血管出血是本病反复出血的主要因素。大量束状或瀑布状的白色条索,一端与视神经相连,它端伸展到玻璃体各处,每当过喜过怒,出现闪光,抖动感,预示着条索随着收缩引起视网膜脱离时,视网膜呈现青蓝色隆起。如瘀血积久不消,影响晶体的营养和新陈代谢,成为并发性白内障,也同样造成终生眼残之一。从而说明热瘀是发生本病的主要矛盾,肝郁失去条达,郁而化火,上侮肺金,横逆犯脾,火邪上炎伤络,而出现红色出血,黄色渗出,绿色脱离,青白色索条,白色内障等颜色改变。[诊断要点](1)早期出血量少者,眼前有黑影飘动,视力无明显降低;若出血量多,眼前黑点密集或条索状黑影,或一过性红视,视力急降;或仅存光感。(2)眼底检查:①视网膜静脉血管改变及出血,初期多位于眼底周边部小静脉,呈现不同程度扩张,弯曲,静脉周围,呈点片状鲜红色浅层或深层的出血,重时可见火焰状出血,大量出血可进入玻璃体,眼底多不能窥及。②渗出物:静脉旁有绒毛状黄白色渗出,陈旧时呈宽窄不一的白鞘。③机化纤维组织:晚期有白色机化索条,并有新生血管,形成增殖性视网膜炎,条索收缩和牵引,可继发视网膜脱离。[鉴别诊断](1)周边部色素膜炎。本病早期视网膜血管末稍呈现白鞘及阻塞性改变,且并有前房、角膜和眼底周边部渗出现象。有时血管病变逐渐向视乳头部伸延,终至视神经萎缩。(2)分节状视网膜动脉周围炎。典型症状是在动脉壁上出现白色或黄色渗出斑块,呈节段状排列,犹如一串珠子,于病变附近或眼底周边部,常可见活动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灶,一般认为结核所致,经治疗预后尚好。(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在造成严重玻璃体积血时,多见单眼,详查另眼底无改变。[预防](1)本病出血多时,可卧床休息。(2)节饮食。饮食对本病的预防占重要地位,应以素食为主,少食脂肪,食量、酒量适度。(3)适劳逸。经常参加适当的劳动与身体锻炼,勿过劳过逸。(4)调精神。保持心情舒畅,胸怀开阔,情绪稳定,勿过喜过忧。(5)节制房室。[验案举例]例1:贾××,男,22岁。主诉:双眼视物不清2个月。检查:舌质红苔薄,脉弦数。视力:远右眼前手动,左0.4-1,近右不能读,左0.2,矫不正。双眼底均不能窥视,只见暗红色反光。诊断:双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积血。治疗:梅花针疗法+中药疗效: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远视力右0.1,左1.0;近视力右0.1,左0.9。3个月后,查远视力右0.3,左1.2+2;四个月后远视力右0.4,左1.5,双眼底黄斑中心窝反射可见。例2:王×,男,39岁。主诉:右眼视物不清,眼前有黑影2个月余。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右远视力0.3,近0.1,右眼乳头的颞上方大片深红色出血波及黄斑区,玻璃体有灰色点状混浊。诊断:右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治疗:梅花针疗法+中药疗效:经治疗一个月后查,右视力远1.0,近1.0,右眼底出血吸收而愈。[按语]青少年有生肌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但易于暴饮暴食劳逸过度,而热盛于里,火邪壅上或阴亏血虚,虚火上炎,均可导致视网膜的不同部位出血。心主血,肺主气,气血贯心脉以达于目,肝为刚脏,必须靠肾阴的滋养而血有所藏;脾气统摄血液,尤需肾阳的资助,方能使血有所归。阴平阳秘,气血皆行,经脉畅利而后血循常道。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