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9 21:14:36 来源:www.39kf.com
直肌埋藏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观察属于2007年第4卷第1期栏目,主要讲述了 视网膜色素变性为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本病具有隐性遗传特点,是临床上治疗非常棘手的难题之一。目前,多采用保守治疗,很少有手
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特点,是临床上治疗非常棘手的难题之一手术治疗的报道。我院近3年来对37例(64眼)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采用直肌埋藏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7例病例均系我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25~53岁,平均39.3岁,20~30岁12例,31~40岁8例,41~50岁14例,50岁以上3例。行双眼手术的27例,行单眼手术的10例。视力为:眼前手动~0.3。其中眼前手动者1眼,眼前指
1.2方法行术眼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置开睑器,给予上直肌浸润麻醉,距12点角膜缘6mm处向两侧平行于角膜缘剪开球结膜,并钝性分离球结膜下组织,充分暴露上直肌,于上直肌两侧各取1/4板层直肌条,并于附着点1mm处做缝合固定线,于附着点处剪断所缝合的板层直肌条,距附着点8mm处直肌两侧之巩膜上做巩膜板层分离呈小袋状,把分离的1/4板层直肌条埋藏并固定于巩膜小袋内,球结膜行连续缝合,术毕,球结膜下注射庆
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四种情况:(1)自觉视物不清好转,视野加宽,但视力表上的视力未增者6例;(2)视力提高1~3行者24例;(3)有2例患者只做1眼,但术后对侧眼视力也相应提高;(4)视力和自觉症状无变化者5例。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组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疾病,临床特点主要为进行性视野缺失、夜盲,在视网膜上有骨细胞形状的色素沉着。本病是一种致盲性眼病,通常均为双眼发病,极少数病例为单眼发病,且男多于女。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维生素及扩血管类药物治疗只能起到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有报道用醋氮酰胺治疗伴有黄斑水肿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现用药后可有效增进视力,但同时发现患者的黄斑水肿无相应减轻,该药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1]。本组37例患者,就诊较晚,视力损失较严重,本病应在视力下降或出现夜盲症状后早期治疗,一旦确诊,患者应定期来院就诊,需每年复查视力、眼底、视野等情况,并建议患者家族中其他成员来院就诊,以明确是否亦患有此病,以防止青光眼、白内障、屈光不正、圆锥角膜、眼底病变等并发症的早期出现,延缓视功能的丧失。
视网膜色素变性其眼底发生改变,视乳头呈蜡黄色,视网膜血管狭窄,在晚期,视网膜动脉几乎为线状,说明视网膜供血较差,循环障碍,视神经有不同程度萎缩。我们采用的深层巩膜小袋内直肌埋藏术,是利用内直肌血供丰富的原理,以促进、改善视网膜的血液循环,改善视网膜营养状况,延缓视神经和视网膜的萎缩,并可使其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效果确切。术后应长期口服扩血管及维生素类药物以巩固疗效,延缓病情发展。迄今,我们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能力相对落后,因此,面临着开发治疗新方法的艰巨任务。故我们需在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
【参考文献】1张承芬.眼底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13.
作者单位:071000河北保定,保定市第一医院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