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9 15:47:27 来源:www.glasses.com.cn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过去曾称为色素性视网膜炎(tapto-retinal degeneration)。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资料,群体发病率约为1/3500。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过去曾称为色素性视网膜炎(tapto-retinaldegeneration)。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资料,群体发病率约为1/3500。
本病为慢性进行性双眼疾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父母常有近亲联姻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约3:2。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显性与性连锁隐性3种,以隐性遗传最多(70%-90%);显性遗传次之(3%-20%);性连锁遗传最少(10%以下)。目前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至少有两个基因座位。位于第1号染色体短臂与第3号染色体长臂。性连锁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短臂1区及2区1带。
关于发病机理在近20-30年来,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病理生理方面,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视细胞外节盘膜的吞噬消化功能障碍,致使外节盘膜崩解物质残留,堆积形成一层障碍物,妨碍营养物质从脉络膜到视网膜的转运,从而引起视细胞的进行性营养不良及逐渐变性和消失。这个过程已以一种有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RCS鼠视网膜中得到证实。至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功能障碍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基因异常、某些酶的缺乏及代谢障碍有关。在免疫学方面,发现本病患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异常,玻璃体内有激活的T细胞、B细胞与巨噬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HLA-DR抗原,正常人则无此种表现。同时也发现本病患者有自身免疫现象,但目前对本病是否为自身免疫病尚缺乏充分依据。在此方面,发现本病患者脂质代谢异常,视网膜中有脂褐色的颗粒聚积;锌、铜、硒等微量元素及酶代谢亦有异常。综上所述,本病可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发病机理。
1症状与功能改变
(1)夜盲: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生,且多发生在眼底有改变之前。开始较轻,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极少数患者早期亦可无夜盲主诉。
(2)暗适应:初期视网膜锥细胞功能丧失,锥细胞阈值亦升高,形成变位的单相曲线
(3)视野:早期有环形暗点,位置与赤道部病变相符,其后环形暗点向中心和周边逐渐扩大而成管状视野。
(4)中心视力:早期正常或接近正常,随着病程的发展而逐渐减退,最终完全失明。
(5)电生理改变:1ERG呈低波迟延型,其改变常远比自觉症状和眼底改变出现为早。2EOG:LP/DT明显降低或熄灭,即使在早期,当视野、暗适应甚至ERG等改变尚不甚明显时,即可查出。帮EOG检查对本病诊断较ERG更为灵敏。
(6)色觉改变:多数患者童年时色觉正常,以后逐渐出现异常,典型改变为蓝色盲,红绿色觉障碍较少。
2眼底检查所见:
本病早期已有夜盲而眼底可完全正常。其后,随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眼底改变。典型的改变有:
(1)视神经乳头萎缩:发生于病程晚期,色淡而略显黄色,称为"蜡样视神经乳头",边缘稍稍模糊,偶有似被一层薄纱遮盖的蒙胧感。
(2)视网膜血管硬化:血管呈一致性狭窄,尤以动脉为显著。其狭窄程度反映病的严重程度。在晚期,动脉极细,于离开视乳头一段距离后即难以辨认而似消失,但无白线化,亦无白鞘包绕。
(3)视网膜色素沉着。始于赤道部,色素呈有突起的小点,继而增多变大,多呈典型的骨细胞样,有时呈不规则的线条状。起初色素斑靠近赤道部呈环状,大多位于视网膜血管附近,特别是静脉的前面,可遮盖一部分血管,或沿血管全部眼底。同时视网膜萎缩,色素上皮层色素脱失,暴露出脉络膜血管而呈豹纹状眼底。后期脉络膜血管亦硬化,呈黄色或白色条纹。玻璃体一般清晰,有时可见少量点状或线状混浊。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视网膜血管有闭塞。有时还可见到黄斑部、后极部甚至周边部的荧光渗漏。
特殊临床类型:
1)单侧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2)象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3)中心性或旁中心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4)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责任编辑:优一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