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视网膜的脱离是有早期症状的,只有早期发现,才能早期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早期症状有以下几种。(1)飞蚊与闪光:出现最早。实际上是玻璃体后脱离的症状。中老年人特别是高度
近视眼患者,突然出现大量飞蚊、某一方位持续闪光时,应警惕视网膜脱离的可能。(2)中心视力下降:后极部的视网膜脱离,视力急剧下降。周边部初脱时,对中心视力无影响或影响甚小。同样在高危病人有视力下降时应详细检查眼底。(3)视物变形:当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波及后极或后极部发生浅脱离时,除中心视力下降外,尚有视物变形。(4)
视野缺损:视网膜脱离时,部分敏感患者可发觉视野缺损。但仅下方视野缺损有早期诊断价值。玻璃体视网膜膜在视网膜脱离中起什么作用? 玻璃体视网膜膜又称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在视网膜脱离眼中大约30%有一定程度的膜形成。这种膜是细胞性无血管膜,可以在脱离视网膜的内面、外面或者玻璃体腔中见到。视网膜前膜的收缩,可以导致裂孔变形、固定和视网膜皱褶。裂孔的变形及固定使术中定位及封洞困难,而皱褶的视网膜变得混浊及僵硬,以至很难与脉络膜紧密粘附。视网膜下膜容易发生在长期视网膜脱离者,可与视网膜前膜共同存在。网膜下膜形成后,可见到视网膜线,广泛分布时视网膜呈“晒衣杆”样外观,视盘周围的网膜下膜引起“抽荷包”样改变。这种膜的收缩,形成了切线牵引,松解十分困难,严重时导致全视网膜脱离,使视网膜缩短成板状。玻璃体腔内的纤维细胞膜,可出现在视网膜脱离之前或脱离之后,是增殖反应的一部分,这种膜对视网膜的牵引,可造成视网膜脱离,又常使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失败。因此,玻璃体视网膜膜形成的有无、轻重,对视网膜脱离的形成、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均有着重要意义。视网膜脱离手术前除应仔细寻找裂孔外,尚需详细了解玻璃体与视网膜情况,根据膜的有无及等级,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并尽量减轻膜的牵引力或将膜切除,才能提高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视网膜脱离后色素上皮易游离、萎缩,所以实际上也是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的脱离。视网膜脱离后得不到脉络膜的血液供应,如不及时治疗,视网膜就会变性和萎缩,视力就不易恢复。通常视网膜脱离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90%以上都可查到裂孔,因此多称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继发性者系由于眼内炎症渗出、玻璃体增殖机化的牵拉和肿瘤引起,多无裂孔。根据病情又可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种。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的致盲
眼底病之一。好发于近视眼,近视度数越高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越大。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多。1.突发眼前固定性黑影伴视力下降;2.眼压明显低于正常;3.玻璃体:多见
玻璃体液化、后脱离、变性,可有不同程度的混浊;4.眼底:可见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和裂孔。无裂孔者多为渗出性、牵拉性、实体性等原因的网脱;严重视网膜脱离可呈漏斗状,甚至漏斗闭合而看不见视盘;5.常出现葡萄膜反应,可有虹膜后粘连。1.病因治疗:继发性网脱主要治疗病因。2.手术治疗:根据PVR分级,分别选择不同术式。3.镭射光凝:视网膜变性区干性裂孔或术后裂孔愈合不良者。4.手术前后应用抑制
葡萄膜炎症反应及抑制PVR发展的药物治疗。5.术后应用活血化瘀、及视网膜营养剂等,促进视网膜功能的恢复。眼底裂隙灯眼电生理图
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症状是突发眼前闪光感伴固定性黑影、视力下降。其病情随裂孔的大小及位置不同而发展快慢不一,裂孔大且在上方者发展快,裂孔小或在下方者发展慢,卧床休息可减轻脱离程度,但如不手术封闭裂孔,终将日益加重而失明,最后眼球萎缩。因此,视网膜脱离,特别是裂孔性网脱应尽早诊断,及早手术治疗。术后视力的好坏主要决定于黄斑受损害的程度,老年人及高度近视的视网膜脱离,由于视网膜变性较重,特别是黄斑受累,变性或黄斑裂孔者视力都较差。大部分病人术后配合药物治疗视力都可逐渐提高。视网膜脱离术后应定期复查、间隔逐渐延长,开始每月一次,以后3个月、6个月一次,最后每年一次。一般术后要休息2个月,不宜进行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以避免因为玻璃体受到震动牵拉而发生视网膜再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