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9 07:32:03 来源:www.999120.net
中国导医网是中国首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健康互助、导医会诊服务的健康产业体系。
www.999120.net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ntinalveinocclusion)远比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常见。视功能损害虽不如动脉阻塞急剧,但亦相当严重。部分病例可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而失明。[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本病的原因,老年人与青壮年有很大差异。前者绝大多数继发于视网膜动脉硬化,后者则多为静脉本身的炎症。视网膜动脉硬化常见于慢性进行性高血压或动脉硬化、心脏病。静脉炎症则可由静脉周围炎(Eales病)、葡萄膜炎、Behcet综合征、结节病、脓毒性栓子等引起。但临床上找不到明确原因者并不少见。本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多数文献认为由动脉供血不足、静脉管壁损害、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而成。其中静脉管壁损害可能是主要的。1、动脉供血不足Hayreh(1965,1971)通过动物实验后指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发生,以供血不足为前提。实验时如果只阻断其静脉,不足以引起临床上所见的动物实验支持,但临床上确有一些病例,在FFA检查时可见视网膜中央动脉充盈时间明显延长,提示动脉供血不足这一因素,在部分患者中是存在的。动脉供血之所以不足,可能由眼动脉或颈动脉病变使视网膜中央动脉灌注压下降引起(Gass,1999)。如用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dopplerimage)检查眼动脉或颈动脉,能发现病变的存在(粥样斑、狭窄、血流量减少,流速缓慢等)。当然,此一情况只见于某些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决非全部。中央静脉阻塞FFA检查常见的动脉血流减弱,仅是静脉血回流受阻的一种反映,不能视为动脉供血不足。2、静脉管壁损害有两个原因,一受到其邻接处动脉硬化的波及而陷于硬化;二是静脉本身的炎症。两者均可导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硬化还能使内膜及内膜下细胞增生,炎症则可使内膜肿胀。细胞增生和内膜肿胀更加重了管腔的狭窄程度。除严重者因内膜与内膜直接接触发生闭锁外,亦可因内膜面变的粗糙、电荷改变,促使血小板沉着凝集而形成血栓(始为白色血栓-血小板血栓,后成红色血栓-全血血栓),导致静脉管腔完全或不完全堵塞。众所周知,视网膜中央静脉总干阻塞好发于静脉穿越巩膜筛板处,分支阻塞好发于动静脉交叉处,可能因此种情况所在,动静脉被一层共同的血管外膜包绕(Scheerer,1923),一旦静脉管腔由上述原因而发生狭窄后舒展不易。3、血液流变学改变本病大多数患者均有着方面的改变,血液粘稠度及血小板凝集性增高,使血液通过静脉管径狭窄处更加困难和血栓易于发生。口服避孕药及应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对引发本病也有影响。其机制可能是:前者增加了血液的粘度,后者使血管缩窄。另外,也有人认为,以激活蛋白-C的阻抗APC-R为特征的抗凝系统的遗传缺陷,亦与本病有关。
除上述三者之外,眼球局部疾病与本病亦有相关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特别是总干阻塞,与高眼压有一定联系。据统计,本病同时合并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者达10%~20%。究其原因:第一。开角性青光眼患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本身大多有血液粘稠度增高;第二,巩膜筛板的病理性凹陷,可能不利于中央动脉灌注和静脉回流。也有人认为本病在远视眼的发病率高于正视眼和近视眼,提出眼轴过短是分支静脉阻塞的一个发病因素,但这一观点尚未得到公认。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血压突然降低等导致血流缓慢等血流动力学异常者;高血压、高血脂等,均可助长阻塞的形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时出现的一系列眼部体征,均继发于阻塞后的视网膜血循环紊乱和供养不足。例如:视网膜出血是由静脉血回流障碍、血管壁脆性增加和血流淤滞而引起纤维蛋白溶解酶局部功能亢进所致;静脉怒张迂曲、血柱色泽暗紫是由血液回流受阻所致;棉绒状斑是由深层毛细血管床缺血所致;黄白色硬性渗出斑是由出血后血液中脂类物质析出沉着所致。此外,视网膜水肿混浊、侧支循环形成、毛细血管梭性扩张、黄斑囊样水肿、以及虹膜面出现浓密的新生血管(虹膜变红)并由此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等,无一不与此有关。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