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痛药与肝功能损害中国医学健康网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该药首次合成于1893年,20世纪50年代才在临床上引起注意,1960年成为OTC药物,是一种公认的安全、有效、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的解热镇痛药。
在普通剂量下,服用非常安全,但在超大剂量下,APAP是一种强大的肝毒性物质。当APAP被广泛使用后,开始出现服用大剂量APAP自杀引起肝坏死的报道。最初的中毒临床报道见于1966年,2例服用大剂量APAP自杀者发生中毒,1例抢救无效死亡。几年以后,APAP成为自杀最常用的药物,美国有10%自杀者服用APAP,剂量一般大于15g(7~75g)。所有APAP中毒者中,自杀中毒占70%,另30%因用药不当,剂量过大或其他原因,如醉酒、合并服用其它药物而引起。APAP中毒者在临床上常引起急进性肝功能衰竭,服用APAP也因此成为引起急进性肝功能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
APAP成为自杀者最常选用的药物其原因是,作为一种OTC制剂,容易从市场上获得,并且服药后症状“较缓和”;另一方面,从服用APAP后到出现肝功能衰竭,需要1~2天时间,这段时间可以进行救治,提供给自杀者反悔的机会。
APAP中毒引起肝损害的机制为:APAP的活性代谢产物与肝脏组织的生物大分子结合,使肝细胞膜、细胞器受损,引起
肝细胞坏死。
APAP中毒的临床表现分为3个相。第1相:服药后1~12小时,患者出现
恶心、呕吐、全身衰竭;第2相:12~48小时,临床症状相对较少;第3相:2~10天,出现肝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治疗。患者经抢救后可康复或死亡。实验室检查可见AST、ALT显著增高,可达1000~50000U/L,LDH也明显增高,可伴有
低血糖、酸中毒。除通过洗胃减少毒物吸收外,目前多采用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英国和加拿大采用静脉制剂,而美国只同意采用口服制剂。口服甲硫氨酸同样有效。采用利尿、血液透析方法促进药物排泄,疗效不佳。APAP进入体内后经过代谢,毒性代谢产物与组织结合的速度极快,一旦结合,较难通过利尿、血液透析的方法而排出体外。
目前尚无证据说明长期服用APAP可引起慢性肝脏损害。
二、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肝脏损害
一、概述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等药理作用。NSAIDs品种繁多,根据其化学结构,分为水杨酸类、乙酸类、丙酸类、灭酸类、喜康类、吲哚类、吡唑酮类等几大类。NSAIDs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抑制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COX)的合成。COX有两种异构体,COX-1和COX-2。COX-1可促进胃粘膜释放前列腺素,起保护胃粘膜,促进肾血流灌注等良性作用,为结构性COX酶;COX-2则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为诱导性COX酶。目前COX抑制剂正朝选择性COX-2抑制剂发展,并且已经有产品问世。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肝脏损害方面,并无明显变化。目前,几乎绝大多数NSAIDs均可引起
肝功能异常,但是每种药物引起肝损害确切的发生率并不十分清除。在发生辛可芬、苯恶洛芬等NSAIDs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事件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市场上日渐增多的NSAIDs制剂的安全性。美国FDA关节炎顾问委员会(ArthritisAdvisoryCommittee)指出“肝脏毒性作用应该被认作是NSAIDs药物具有的一种特性”,并指出NSAIDs可使1%~10%服用者出现轻度的肝脏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