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阻断
淋巴丝虫病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获奖时间:2000年
获奖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参加)、杜邦科技创新奖(参加)
获奖人员:邓珊珊(第十三完成人)
主要内容:
1、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丝虫病防治策略20世记60年代初,在对我国丝虫病进行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丝虫病病原生物学的特点,提出防治丝虫病应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重点突破的原则。经过现场比较研究和扩大防治实践,于70年代确立了我国防治丝虫病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策略。
2、制订安全、易行、效果好的乙胺嗪药盐普服防治方案乙胺嗪是抗淋巴丝虫的首选药物,它的缺点是在杀灭丝虫过程中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比较普遍,致使其可接受性受到影响,也给基层开展防治工作带来困难。在70年代初开始进行乙胺嗪掺拌食盐普服防治丝虫病的现场研究。在证明治疗反应少,效果好、安全、易行以后,经过扩大应用和不断探索,制订出0.3%乙胺嗪药盐普服的防治方案。为实施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加快了防治丝虫病的步伐。
3、揭示防治后期丝虫病传播规律,提出阻断丝虫病传播指征80年代,通过在现场对丝虫病传播动力学和传播阈值的研究,揭示了防治后期的丝虫病传播规律,发现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大多为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可于数年内陆续转阴,在未转阴前虽然仍可使蚊媒感染,但感染率和感染度都相当低,已不足以形成丝虫病传播,说明丝虫病可以被消灭。根据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结果,修订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以行政村为单位,经过防治,人群微丝蚴率降至l%以下可作为阻断丝虫病传播指征,这时可以停止干预措施,通过系统监测达到消灭丝虫病。
4、建立纵、横向相结合的主动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包括纵向监测、横向监测和流动人口监测3个部分,有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3种监测方法,根据要求分别选用。
5、制订我国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以及与之相应的技术指标,以指导实现全国分阶段达到基本消灭(阻断传播)和消灭丝虫病的目标。
以上几项已被WHO有关的文件和技术方案借鉴与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