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1期摘录如发现有乱码,请点击下面链接浏览原文
正文摘录:
顾雁李琳116001大连友谊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肾病相关临床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与相关各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对106侧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3例合并糖尿病肾病)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N发生率为3l1%;DN与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痛程、体重指数、高血压、高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c肽水平等指标密切相关。结论:多因素影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积极地控制血压、血糖,纠正血脂紊乱。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等指标变化.对预防或延缓DN的发生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糖尿稿肾病慢性并发症资料与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内分泌科2003~2006年闸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男55例.女5I例.年龄37~78岁。观察指标:检测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索、c肽水平,非应激情况下测定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诊断依据: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谷氨酸脱羧酶抗体(cAD―Ah)检测排除成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I。ADA)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非应激情况下留尿测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30m∥L为糖尿病肾病(DN)组;<30mg/L为非DN组。统计方法:所有数据以(x±s)表示,用SPSSl3.O软件处理。P<O05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发病率的比较:DN总发生率为31.10k,(33/106)。两组临床资料比较:DN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628±92岁,病程7.19±3.23年.肥胖257±285BM[,血压1826±298/124±386kPa,总胆固醇456±l34mmol/L,甘油三酯4Ol±0.85mnmL/l。,空腹血糖12.25±267mm0L/L,糖化血红蛋白901±269;非DN组73例,男38例.女35例,年龄552±78岁.病程5.02±1.98年,肥胖218±1.56BMl.血压15.96±203/986±2.36kPa,总胆固酵3.73±l24mml∥L.封油三酯258±O69mmol/L,空腹血糖983±0.29nuno[儿,糖化血红蛋白756±2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讨论DN患病率国外为20%一40%.国内0.9ek一36%“。本组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DN发生率为33,l%,与国内报道一致。本调查表明DN与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高血压、高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c肽水,F等指标密切相关,而与性别无关。年龄与糖尿病病程: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加,肥胖比例增加,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有关。同时随病程进展,胰岛功能逐渐下降.长期JIjl糖控制不良致m脂、血压失调,血糖、血脂、血压相瓦作用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进展”i。体重指数:有文献报道肥胖与DN有关,DN患病率随肥胖程度增加,因肥胖常伴有
高胰岛素血症和
高脂血症,损害肾脏,使DN患病率增高。高血压:DN与高血压可同时并存,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高血压并非在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出现,但在那些DN患者中发生率似乎较高。有研究表明收缩压>160mmHg(2l3kPa)的2型DM患者.其肾功能不全进展速度更快,经有效降压治疗后,2型DN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几率明显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和控制血压是非常重要的,可有效地防止出现肾脏损害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高血脂:升高的脂类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刺激基底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问质生成.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张力变化,引起肾血流动力学改变,使肾小球处于高过滤状态.引起肾损伤。有研究发现,肾小球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相似的病理生理过程.两者都与血脂尤其是LDL―c异常有关。在给DN实验动物模型喂高TG饮食时,发现可加重其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及肾脏损害;降脂治疗则可减轻
蛋白尿,减少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和减轻肾功能变化。,提示血脂升高可能与肾小球硬化及DN有关。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当机体处于高糖环境时,糖化反应速度加快,临床上直接表现为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持续增高。这些糖化后功能异常的蛋白质,在器官损害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上表现为徽循环血管壁的变硬、弹性降低、渗透性增加.进而体现为微循环血管系统的慢性损伤,主要发生在心血管系统和肾脏、视网膜、口q肢末梢等微循环血管丰富的部位。对肾脏微血管的损伤使肾血管剧烈收缩,阻力升高,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硬化,通透性增高,白蛋白漏出;同时肾小球基底膜结构蛋白的非酶糖化.引起基底膜电荷屏障缺陷.也导致
尿蛋白的产生。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糖尿病患者肾脏微血管损伤越重。胰岛索、c肽:高胰岛素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且与致肾小球高滤过和肾小球硬化的肾脏m管调节因子生成增加有关…0.如转化生长因子B、胰岛素样生{之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管紧张索Ⅱ、内皮素、前列腺素等。糖尿病是一种高发性慢性疾病,现在还无法治愈。一旦患病,终身相伴。综上所述,本调查结果说明糖尿病患者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定期监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采取药物治疗和调节饮食、适当运动相结合方法.早期良好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改善胰岛素抵抗;阻止或延缓DN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l目索英,张莲静
糖尿病性肾病早期诊断的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1992,8(4):2092沈稚舟.jl三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3王海燕肾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1996:137一1384A…C.CrettIA.Bal…S.¨出I…lln(……n(10Il】ellald、rsmIlf。lII】nInhu…s・gitc。aIldm神han…sC…lalion.2002.105(5):576中国杜区医师2007~第11期(综合版)(第9卷总第164期)33
阅读此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