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
佝偻病的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临床以多汗,夜啼,烦躁,枕秃,肌肉松弛,囟门迟闭,甚至鸡胸肋翻,下肢弯曲等为特征。是目前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散见于中医学汗证、
五迟、五软、鸡胸、
肾疳等疾病。本病常发生于冬春两季,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尤以6-12个月婴儿发病率较高。发病率北方较南方高,工业性城市较农村高。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但罹患其他疾病,常使病程迁延。或因病情较重,治疗失宜,病后可留下某些骨骼畸形。
我国古代早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已提出了背偻、多汗、齿迟、发稀等与本病相似的证候,并提出了・数见风日”的预防措施。《小儿药证直诀》中已有本病胸骨与脊柱畸形的证候记载,称“龟胸”、“龟背”。《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中则提出气血虚亏可导致“筋骨软弱步难移,牙齿不生发疏薄,身坐不稳语言迟”等症状。
[临床诊断]
1.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发病初期有烦躁夜啼,精神淡漠,纳呆,多汗,枕秃,囟门迟闭,牙齿迟出等。
3.病至激期,除初期表现,还可见乒乓球头(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肋缘外翻、肋膈沟、手镯、鸡胸、漏斗胸、“O”型或“r型腿、脊柱后突或侧弯等。
4.化验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小于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腕部X线摄片,可见于骺端有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也可见骨质疏松,皮质变薄。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轻重症见烦躁,多汗,枕秃,纳呆,囟门开大,未见骨骼变化者为轻;症见精神淡漠,汗出如淋,肌肉松弛,颅骨软化,或方颅,前囟迟闭,严重鸡胸,下肢弯曲,脊柱畸形者为重。
2.辨病位病在脾,肌肉松弛,形体虚胖,纳呆便稀;病在肾,头颅骨软,头方囟大,齿生迟缓,鸡胸龟背,下肢弯曲,肋骨外翻;病在心,精神烦躁,夜啼不安,语言迟钝;病在肺,毛发稀软,面白多汗,容易感冒;病在肝,坐迟立迟,行走无力,两目干涩,性情急躁,时有惊惕,甚至抽搐。
二、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补肾填精。病之早期,证属脾肺气虚者,治以健脾补肺;证属脾虚肝旺者,治以健脾平肝。证情较重者,多为肾精亏损,治以补肾填精为主。
三、分证论治
1.肺脾气虚
证候:形体虚胖,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多汗,发稀易落,肌肉松弛,大便不实,纳食减少,囟门增大,易反复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补肺。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且能敛阴止汗,甘草辅人参以益气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盗汗自汗,加浮小麦、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大便不实,加山药、扁豆、苍术益气健脾助运;夜寐哭吵,加夜交藤、合欢皮养心安神;易反复感冒者,加黄芪、防风补气固表。
2.脾虚肝旺
证候:头部多汗,面色少华,发稀枕秃,纳呆食少,坐立、行走无力,夜啼不宁,时有惊惕,甚至抽搐,囟门迟闭,齿生较晚,舌淡,苔薄,脉细弦。
治法:健脾平肝。
方药:益脾镇惊散加减。常用药:人参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龙齿、朱砂安神镇像,钩藤平肝熄风,灯心草清降
心火,甘草调和诸药。
体虚多汗,加五味子、龙骨、牡蛎生津固涩止汗;睡中惊惕,加石决明、珍珠母熄风镇惊;夜间哭吵,加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反复抽搐者,加龙骨、牡蛎、蜈蚣潜阳熄风镇痉。
3.肾精亏损
证候:面白虚烦,多汗肢软,精神淡漠,智识不聪,出牙、坐立、行走迟缓,头颅方大,鸡胸龟背,肋骨串珠,肋缘外翻,下肢弯曲,或见漏斗胸等,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常用药:紫河车补肾填精,人参、黄芪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鹿角、枸杞子补益肝肾,当归、熟地黄、白芍、龟板滋养阴血,枣仁、远志养血宁心安神。
汗多,加龙骨、牡蛎、瘪桃干固涩止汗;纳呆食少,加砂仁、焦山楂、鸡内金醒脾开胃,消食助运;智识不聪者,加郁金、石菖蒲解郁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