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特发性高嗜酸性细胞综合征

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表现的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症

时间 : 2009-11-28 11:14:10 来源:www.cmed.org.cn

[摘要]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症(HES)是一组病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可累及多个脏器的良性或恶性疾病的通称。本病发病率很低,由于受累的组织器官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我们报道2例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表现的.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症(HES)是一组病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可累及多个脏器的良性或恶性疾病的通称。本病发病率很低,由于受累的组织器官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我们报道2例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表现的HES。  1病例分析  例1,男,34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进行性加重6个月、咳喘3个月入院。入院前6个月,无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逐渐加重致行走困难,无患肢疼痛、抽搐。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24.8×109/L,嗜酸性粒细胞28%,BPC277×109/L,HgB105g/L。经地塞米松10mg・d-1治疗,症状无减轻。入院前3个月,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发热,体温最高39℃,经抗炎、平喘治疗后不见好转,自行停用激素1个月后入我院。体重于6个月内下降20kg。查体:1T37.6℃,P120bpm,恶液质,意识清楚,贫血貌,双肺散在哮鸣音,第7肋以下呼吸音消失,心界扩大,心音低,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水肿(+),双上肢运动及感觉检查正常,双下肢肌力2级,双下肢痛温觉呈袜套样减退,触觉正常,双下肢膝腱反射消失,踝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外周血:WBC19.5×109/L,HgB53g/L,BPC234×109/L,嗜酸性粒细胞33%。骨髓:粒系52.5%,红系34%,原始粒细胞:0.005,早幼粒细胞0.01,见到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共22.5%,形态基本正常。染色体核型:46,xy;BCR/ABL(-),FIP1L1/PDGFRα(-)。血清IgE566IU/ml。血清白蛋白:22.6g/L。胸CT:双肺炎症,右肺中叶不张,双侧胸腔积液伴双肺下叶膨胀不全,心影增大,心包积液。心脏超声:大量心包积液,左心功能减低,射血分数42%。肌电图:双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头颅及腰椎MRI:未见异常。腰穿检查正常。大便未见虫卵。经甲基强的松龙80~40mg・d-1、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100・d-1及对症支持治疗,1月后,患者体温正常,咳喘消失,下肢麻木感减轻,肌力恢复至4级,膝减反射正常,浆膜腔积液均吸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0.09×109/L。例2,男,74岁,因双下肢麻木、发凉10余天,行走困难3天入院。查体:左下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2级,双下肢痛温觉呈袜套样减退,右下肢位置觉障碍,双下肢膝腱反射消失,右巴氏征(+)。血常规:WBC35.6×109/L,HgB112g/L,BPC318×109/L,嗜酸性粒细胞72%。骨髓: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占52%,形态基本正常。染色体核型:46,xy;BCR/ABL(-),FIP1L1/PDGFRα(-)。血清IgE373IU/ml。腰穿检查正常。头MRI: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腰椎MRI:腰椎退行性变,腰椎骨质疏松。肌电图:双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予甲基强的松龙60mg・d-1,5天后,双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2周后激素逐渐减量,6周后患者可独立行走,仍有足底麻木感。  2讨论  临床上多种疾病可导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疾病、皮肤疾病、结缔组织病、胃肠道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因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分为3类:第1类为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如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疾病等;第2类为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包括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第3类为特发性,即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1]。  HES发病可呈急性或慢性,由于受累的组织器官和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症状是疲乏无力(26%)、咳嗽(24%)、呼吸困难(16%)、肌痛或血管性水肿(14%)、发热(10%),也常见出汗、体重减轻等[2],一般以心血管系统受累最为突出,而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表现者较少见。本文中的2例患者均以下肢感觉异常及运动性神经受累起病,例1患者随病情进展又累及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统。HES的神经系统表现主要有3种类型:血栓栓塞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周围神经病变,后者与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及神经毒素导致神经毒性有关。  治疗HES的传统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并保护受累脏器。近年来,有关HES发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50%以上的HES中存在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该基因是4号染色体q12中间缺失即del(4)(q12q12)形成的新的融合基因,针对这一作用靶点,研究者应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治疗HES,并取得较好疗效。但是,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在HES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部分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阴性的患者对STI571亦有较好反应,例1患者即是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后换用小剂量STI571后取得满意疗效。此外,由于嗜酸性粒细胞的产生是T细胞依赖性的,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5(IL-5)起重要作用,针对T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如美泊利单抗(mepolizumab)、阿仑珠单抗(alemtuzumab)亦有一定疗效[3-6]。随着对HE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手段的提高,HES的预后已有较大改善。

  参考文献[1]BritoBabapulleF.Theeosinophiliasincludingtheidiopathic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BrJHaematol,2003:121:203-223.[2]郝玉书.白细胞疾病基础理论与临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13-423.[3]SheikhJ,WellerPF.Advancesindiagnosisandtreatmentofeosinophilia.CurrOpinHematol.2009:16(1):3-8.[4]VerstovsekS,TefferiA,KantarjianH,Alemtuzumabtherapyfor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andchroniceosinophilicleukemia.ClinCancerRes.2009:15(1):368-373.[5]MetzgerothG,WalzC,ErbenP,Safetyandefficacyofimatinibinchroniceosinophilicleukaemiaand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aphase-IIstudy.BrJHaematol.2008:143(5):707-715.[6]Quintás-CardamaA,CortesJ.Therapeuticoptionsforpatientswithclonalandidiopathichypereosinophia.ExpertOpinInvestigDrugs.2008:17(7):1039-1050.



TAG: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以周围神经病变为...”相似的文章

更多>>

特发性高嗜酸性细胞综合征疾病

实验室检查: 多数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粘膜病变为主及以肌层病变为主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平均为(1~2)×109/L,以浆膜层病变为主时,平均为8×109/L,常伴有缺铁性贫血,大便潜血多阳...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