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兔热病

感染与传染病学 兔热病

时间 : 2009-11-28 19:19:43 来源:www.nowxue.com

[摘要]

  【概述】  兔热病(rabbit fever或tularemia)是土拉杆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因不同类型而异,主要有发热、皮肤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呼吸道症状、眼结膜充血和溃疡及

  【概述】

  兔热病(rabbitfever或tularemia)是土拉杆菌(Francisellatularensis)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因不同类型而异,主要有发热、皮肤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呼吸道症状、眼结膜充血和溃疡及毒血症等。国内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山东等地均证明有本病存在。

  【病因】

  病原为土拉杆菌,乃一多形、微小的革兰阴性球杆菌,无芽胞和动力,在组织内可见到菌体外有荚膜。该菌在一般培养基上不易生长。与布鲁菌相似,本菌对热和普通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对低温的耐受性则较强,在4℃水和潮湿土壤中能保存活力及毒力4个月以上。该菌具有内毒素,对一般实验动物均具有致病力,依据对家兔的不同毒力和分解甘油的性能,可分为欧亚变种和美洲变种。国内各地所获菌株均属欧亚变种。

  本菌具有多糖抗原、细胞壁及包膜抗原、蛋白抗原等三种抗原。多糖抗原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而细胞壁及包膜抗原有免疫性及内毒素作用。蛋白抗原则引起迟发反应。

  【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界带菌的动物很多,约百余种,但绝大多数地区的主要传染源是野兔,其次是鼠类和羊。人传人则未见报道。

  (二)传播途径①直接接触。狩猎野兔、剥皮割肉,或接触病死动物的血、肉、排泄物,病菌通过皮肤、粘膜、结膜而侵入人体。②吸血昆虫叮咬,或昆虫压碎后体液沾染皮肤及粘膜而受染。作为媒介的吸血昆虫有蜱(主要为矩头蜱)、蚊(伊蚊)、蚋、斑虻、家蝇等。③吃了未煮熟的含菌兔肉或为鼠粪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受染。④病鼠的排泄物使草垛带菌,农民打谷、簸扬、运送干草引起尘土飞扬而病菌吸入或自眼结膜及皮肤创口侵入。

  (三)易感人群男性成人的发病率较高(约占总数的2/3)。猎民、屠宰工人、肉类皮毛加工厂工人、农民、牧民、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因接触机会较多,故发病率也高。一次得病有持久的免疫力,偶见再感染者。流行区的隐性感染者较多,血清免疫学或皮内试验证明,感染率平均为10%。

  【发病机制】

  病原菌自皮肤破损处(或其他途径)侵入人体后,即循淋巴管侵入附近淋巴结,并引起炎症。细菌虽可被吞噬细胞吞噬,但不一定被杀灭,且可从淋巴结中逸出,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菌血症,并侵入全身脏器,其中肝、脾、深部淋巴结、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摄菌尤多。

  肝、脾与淋巴结(继发性)中有结核性肉芽肿,具一定特征性。肉芽肿无出血,是与鼠疫区别的重要标志。

  病原菌由呼吸道吸入后,可被肺泡内的巨噬细胞所吞噬,若在肺泡内不被消灭,则病原菌繁殖,周围可出现炎症反应,伴肺泡壁坏死,纵隔淋巴结常肿大。肉眼可见散在的斑片状支气管肺炎,某些可相互融合。肺内结核样肉芽肿的形成较其他部位为少。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日,一般为3~4日。起病大多急骤,高热可达39~40℃以上,伴寒战及毒血症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出汗、明显乏力等。热型多呈持续型,少数呈弛张或间歇型,未治疗者热程可持续1~3周,甚至可迁延数月,恢复期遥长。由于入侵途径较多和受侵脏器轻重不一,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一)溃疡腺型和腺型前者多见,约占75%~85%,后者较少。该二型见于因节肢动物叮咬或处理染菌动物皮毛而得病者。病原菌侵入后1~2天,局部皮肤出现丘疹,继而化脓、坏死,中心脱落而形成溃疡,边缘隆起有硬结感;周围红肿不著,伴一定程度的疼痛,有时覆以黑痂。腺型患者仅出现上述淋巴结的病变,而无皮肤损害。

  (二)肺型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咳嗽少痰,胸骨后感钝痛,咯血少见。肺部仅可闻及少许干性罗音。X线示支气管肺炎,偶见肺脓肿、肺坏疽或空洞形成,肺门淋巴结每有肿大。胸膜常受累,渗出液以单核细胞为主,轻症患者的病程可长达1个月以上,重症患者可伴严重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及呼吸困难等。

  (三)胃肠型病菌由小肠进入体内,临床表现为腹部阵发性钝痛,伴呕吐和腹泻,偶可引起腹膜炎、呕血、黑粪等。肠系膜淋巴结每有肿大,并具压痛。本型毒血症症状每也较著。

  (四)伤寒型或中毒型可能为大量毒力较强的菌株侵入人体而引起,一般无局部病灶或淋巴结明显肿大。起病急,体温迅速升达40℃以上,伴寒战、剧烈头痛、肌肉及关节显著疼痛,以及大汗、呕吐等。热常呈马鞍形,热程10~15日。肝脾多肿大,偶有皮疹。30%~80%患者继发肺炎,偶可并发脑膜炎、骨髓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腹膜炎等。本型约占5%~15%。

  (五)眼腺型眼部受染后表现为眼结膜高度充血、流泪、怕光、疼痛、眼睑水肿等,并有脓性分泌物排出,一般为单侧。结膜上可见黄色小结节(肉芽)和坏死性小溃疡。角膜上可出现溃疡,继以疤痕形成,导致失明。附近淋巴结肿大或化脓,全身毒血症症状每较重,病程3周至3个月不等。本型约占1%~2%。

  (六)咽腺型病菌经口进入后被局限于咽部,扁桃体和周围组织水肿、充血,并有小溃疡形成,偶见灰白色坏死膜。咽部疼痛不著,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一般为单侧。溃疡也可出现于口腔硬腭上。来源:时代学习网-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考试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感染与传染病学 ...”相似的文章

更多>>

兔热病疾病

1.血象:起病初期白细胞增多(10~12)×109/L,呈中粒性细胞增多,病程后期白细胞减少,而淋巴与单核细胞比例上升,有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2.细菌培养:将局部溃疡分泌物,肿大淋巴结,痰,胃洗液或急性期血液等...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