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乳头状瘤 【概述】 外耳道乳头状瘤(papillomaofexternalauditorycanal)是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的良性肿瘤,是其鳞状细胞或基底细胞长期受刺激增殖的结果。我国南方较多见,好发于男性。病理改变与发生与其他部位皮肤上者相同。 【诊断】 无感染的小肿瘤依据其外观可诊断,多数应靠病检。 【治疗措施】 应彻底切除,有感染者先消炎。因此瘤极易复发,故术后要用硝酸银、鸦胆子油、25%八角莲酯酊或干扰素涂布创面,也要中电灼。累及中耳乳突者应行中耳乳突根治术。有恶变者应行术后放疗。 【临床表现】 肿瘤早期多无症状,充满外耳道时阻塞感、痒感或
听力减退。常有
挖耳出血或挖出“肉块”样物者。伴
继发感染时可有耳痛、流脓。检查可见外耳道有大小不等的单发或多发、表面粗糙不平、带蒂或无蒂的棕黄色肿物,触之较硬。有感染者可充血肿胀呈肉芽状。有局部血循环障碍者可呈黑色,能部分自然脱落。增殖迅速者可侵犯中耳和乳突,偶在耳廓后下形成瘘管。本病有恶变倾向,应注意检查耳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
我国头颈肿瘤外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头颈肿瘤外科在基础研究、临床诊治方面,特别在头颈部肿瘤的综合治疗、肿瘤术后缺损的器官重建和功能性修复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是6月9日至13日在沪召开的2000国际暨第六届全国头颈肿瘤外科学术会议上传出的信息。 我国的头颈肿瘤外科以经治内容广泛、融入学科多、临床治疗水平高而被国外同行称为“中国特色的头颈肿瘤外科”。头颈部肿瘤包括耳鼻喉部肿瘤、口腔颌面部肿瘤和颈部肿瘤。在我国,头颈部肿瘤发病占全身癌瘤的16.4%~39.5%。 大会交流的300余篇学术论文表明,我国近几年头颈部肿瘤外科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进展迅速,特别在提高头颈部癌瘤患者治愈率、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上开辟了新途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在1986~1996年共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1322例,局部复发仅9%,5年生存率达64.7%(舌癌达67.3%)。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为近2000名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进行血管吻合游离移植修复,成功率已达到97%,特别是对累及颅底的晚期口腔颌面部
恶性肿瘤采用颅颌面联合根治术,其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8.8%,35.1%和20%,达国际先进水平。北京空军总医院对于部分声门上癌和声门癌采用喉次全切除,不仅能保留喉发音功能,而且3年、5年生存率达到89.7%和84.6%。 会上,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专家学者交流了头颈部肿瘤外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