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8 01:29:00 来源:qkzz.net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至2005年间我院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其中8例采用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行颈神经前支阻滞,2例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行颈神经前支阻滞。结果10例颈动脉体瘤选择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较小的颈动脉体瘤选择神经阻滞麻醉行外科手术是安全的,但充分行颈动脉压迫训练是手术麻醉成功的前提。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神经阻滞麻醉围手术期
0引言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起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膜中的感受器肿瘤,也称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na)。肿瘤属血管球瘤的一种,有大量的微动脉静脉瘘,围手术期处理复杂。现总结我院1983~2005年资料齐全的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47.5±2.8岁。肿瘤部位右侧7例,左侧3例,肿瘤大小在2.8cm×3cm×4cm~4.7cm×6cm×6cm之间。手术方法:肿瘤单纯剥离切除5例,肿瘤合并颈外动脉切除1例,肿瘤合并颈总动脉结扎连同颈动脉分歧部切除4例,所有肿瘤均经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手术时间90~230min。dardik等[1]报道johnshopkings医疗中心1990~2000年颈动脉体瘤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48.2±2.9岁,左侧瘤体13个,右侧14个;麻醉方法采用低温全身麻醉或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转流,其中9例颈外动脉结扎,4例自体静脉补片作颈内动脉重建,其中1例用内转流导管。瘤体均完全切除。 术前准备:本组10例中,7例收治后诊断为颈动脉体瘤者术前行颈动脉压迫训练29~41天不等,以自制的颈动脉压迫器垂直压迫患侧第6颈椎横突前至患侧颈线动脉搏动消失,在患者不出现剧烈头晕、头痛及恶心的条件下,逐渐延长压迫时间,持续40min,患者神志清楚,无眩晕、头痛、恶心、肢体活动障碍等方可手术。1例术前误诊为“血管瘤”者单纯切除肿瘤。2例误诊为“颌下肿瘤”者,其中1例单纯切除肿瘤,1例手术探查发现颈动脉体瘤,血供来自颈总动脉,结扎1/2颈总动脉,行体外颈动脉压迫144天后再次手术。 术前用药: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8例患者麻醉药采用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含1∶30万肾上腺素),2例患者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行颈丛神经阻滞c2、c3深丛用药3.5~4ml,浅丛用药8~12ml,3例阻滞下颌神经用药6~9ml,手术区域出现麻醉作用开始手术。 术中辅助安定5~10mg+杜冷丁25mg静注,或氟芬合剂2~4ml;1例行脑血流图监测。本组10例中,5例颈动脉体瘤单纯剥离切除术,未做特殊处理;4例肿瘤合并颈动脉分歧部一并切除及1例肿瘤合并颈外动脉切除。术中在阻断颈总动脉前快速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或羟乙基淀粉(haes)500ml静注,50%葡萄糖100ml静注,快速输血300~600ml以补足血容量,使血压升高。并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神态变化,肢体活动情况,对侧手的握力等,如均正常或脑血流图及监测患者的波幅差≤30%,方可将肿瘤连同颈动脉分歧部一并切除。
2结果 本组10例病人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行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围术期无1例死亡或偏瘫、肢体张力改变。1例患者迷走神经损伤(声嘶、呛咳),3例舌下、舌咽神经损伤(吞咽困难,吐词不清),1例horner’s征,1例阵发性头痛,但均在术后1~8个月恢复正常,10例随访至今,除1例术后9年出现肝、肺、骨髓转移,带瘤生存,余9例均正常生活工作。在dardik等[1]报道的病例中有9例共11例脑神经损伤,其中最常见者为迷走神经(6处),舌下神经(2处),面神经1处,舌咽神经1处,交感神经节1处。均在短期内恢复。术后随访平均24±5.5个月。
3讨论1/3页123评论(0篇)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