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8 02:44:20 来源:202.116.102.9
在美国,外阴癌占妇科恶性肿瘤的3%~4%.据估计,1996年诊断的新病例有3300个.诊断时的平均年龄约70岁,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
危险因素包括慢性外阴瘙痒,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外阴营养不良及外阴上皮内赘瘤(VIN),有宫颈或阴道鳞状细胞癌病史的病人有外阴癌较高的发病率。
约90%的外阴癌为鳞状细胞癌,随后则为黑色素瘤(约5%).其余的包括腺癌及过渡细胞,腺样囊性及腺鳞癌,它们都是来自巴氏腺.以腺癌为基础的肉瘤及基底细胞癌也存在。
一、鳞状细胞原位癌:发生与外阴的原位癌比较少见。起始于大阴唇、小阴唇或阴道前庭部的皮肤或粘膜上皮,病灶表面多种多样,通常为略凸起的红斑,或呈糜烂、表浅溃疡,也常有乳头样增生或开发于外阴白色病变。
本病好发于40岁左右妇女,常在外阴慢性炎症上皮增生的基础上发生,一般病程进展缓慢,可存在10-20年而无明显改变,但也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时期骤变成为浸润癌。
二、外阴鲍文病:外阴鲍文病又称表皮内癌,该病与原位癌属同一意义,和子宫颈原位癌一样,癌细胞局限于表皮内,未突破基底膜侵入间质内。
本病常见于老年妇女,发生年龄为25-73岁,平均65岁,近年来发生年龄逐渐年轻化,与产次关系不大。主要症状为外阴部瘙痒,有时局部出血或疼痛。肉眼观察,上述病变常发生于大、小阴唇,亦可波及会阴或阴蒂,甚至累积阴道口粘膜。
三、外阴鳞状细胞癌:发病率:一般报道,外阴鳞癌约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3-5%。天津医学院收治的2138例妇科恶性肿瘤病例中,外阴癌67例,占3.1%;北京协和医院45例,占同期妇科恶性肿瘤的2%;江西省妇女保健院51例,占2.6%。
发病年龄:外阴癌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但常见于绝经后老年妇女,以60-70岁为最多见,年龄最轻者为22岁。国外报道,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例如Hacker等报告的100例外阴癌,年龄为30-84岁,平均59岁,约75%的病例发生于50岁以后;Japaze等报道192原发性外阴癌,年龄21-86岁,平均50岁,原位癌39岁,浸润癌66岁。国内北京协和医院37例外阴鳞癌,年龄28-66岁,平均49.2岁;上海医科大学总结79例原发性外阴恶性肿瘤,年龄34-72岁,平均50岁;山东省立医院报道的52例外阴癌,年龄22-69岁,平均51岁。由此看来,国内患者平均年龄较国外小10岁左右。
四、疣状鳞状细胞癌:疣状鳞状细胞癌为罕见的高分化鳞癌,实际上是鳞状细胞癌的一种亚型,临床上无典型的恶性表现,它与巨大尖锐湿疣、良性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很相似,常呈疣状生长。镜检可见鳞状上皮增生变厚,呈乳头状伸入上皮下间质,癌细胞团周围显示侵蚀样,但无真性间质浸润,通常基底膜完整,癌细胞高度分化,有明显间桥,偶见核分裂。
五、外阴基底细胞癌:外阴基底细胞癌较少见。好发于绝经后老年妇女,平均年龄60岁左右,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痒、烧灼感和慢性溃疡;有时无明显症状或仅发现外阴部肿块。病变部位以大阴唇最多见,也可发生于小阴唇和阴蒂,常呈结节状隆起,中心形成溃疡,底部发红,边缘卷曲呈侵蚀样。
六、外阴腺癌:(一)前庭大腺癌:早期为位于小阴唇内侧深部硬结,表面光整,易误诊为巴氏腺炎性肿块;肿瘤发展增大时,可延伸到大阴唇和阴道下部,并且固定、表面破溃,有浆液血性分泌物渗出,较易侵犯会阴与肛体肌。(二)尿道旁腺癌:罕见。检查时可见暗红色息肉状突出于尿道口,位于粘膜下。(三)汗腺癌:少见。属低度恶性,多来自大汗腺,亦可由小汗腺发生。肿瘤常位于大阴唇,单珐好多发,局部呈暗红色结节,可突出皮肤表面。
七、外阴帕杰病:外阴帕杰病又称外阴湿疹样癌,是一种具有一定特征的上皮内癌,常见于老年妇女,多发生于绝经后,有瘙痒史,病程长,好发于大阴唇、会阴及肛门周围的皮肤,但不侵犯阴道粘膜。病灶呈红斑样略凸出于皮肤表面,边界清楚,有时结痂及渗出,故又称癌性湿疹。
八、外阴恶性黑色素瘤:外阴恶性黑色素瘤又称黑色素癌,是外阴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约占外阴恶性肿瘤的3.9-9.9%多半由黑痣而来,其发生与长期慢性刺激及外伤等诱因有关。
九、外阴肉瘤:临床表现为外阴肉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好发年龄平均为40岁,半数以上发生于大阴唇,其次为阴蒂与小阴唇,偶见前庭大腺纤维肉瘤。主要症状为外阴部肿块,疼痛及破溃后出血。肿瘤开始为边界清楚的结节,带蒂或呈弥漫性浸润,可保持多年不进展,未引起注意。以后由于创伤或慢性刺激而迅速发展,短时间内增大或溃烂,并发生转移,主要途径为血管和淋巴管,尤其是生长快与恶性程度较高的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和脂肪肉瘤,常见于肺、骨骼、肝和脑等远处转移。
十、外阴转移癌:外阴转移癌约占外阴恶性肿瘤的3-4%,多数来自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阴道癌和绒毛膜癌,经阴道累及外阴,亦可经淋巴或血性逆流转移至外阴;少数来自卵巢、胃肠道、肾、膀胱及乳腺的癌肿,晚期直肠癌也可直接蔓延或经会阴淋巴转移至会阴部。转移瘤呈单个或多发,常为皮下局限性病灶,覆盖皮肤可无明显改变,但晚期可因肿瘤坏死而破溃。转移性腺癌往往在早期即侵犯表皮,使肿瘤与皮肤紧密粘连。
外阴癌可直接延伸并播散至邻近结构(如尿道,膀胱,会阴,肛门,直肠),通过淋巴管至腹股沟淋巴结(栓子播散),或血行播散.如果腹股沟淋巴结卷入,则癌细胞可播散至盆腔及主动脉淋巴结。
症状,体征和诊断
最常见的主诉是一个可摸到的外阴病损.病人常有长期瘙痒的病史,有或无治疗.诊断常常延迟,因为病人因苦恼或恐惧而未去就医.约有20%的病人无症状,而病损只是在常规盆腔检查时才被识别.如果病损为坏死或溃疡则可有出血或水样阴道排泄物。
用局部麻醉,一个简单的皮肤穿刺活检可得到外阴癌的肯定诊断.偶尔,需要宽广的局部切除,才能将浸润前病变从浸润性癌区别出来.难以捉摸的病损可用甲苯胺蓝染外阴,或用阴道镜画出轮廓.鉴别诊断包括性病(腹股沟肉芽肿,性病淋巴肉芽肿,梅毒),基底细胞癌(侵蚀性的溃疡),外阴上皮内赘瘤,Paget病及尖锐湿疣.黑色素瘤往往表现为蓝黑,有色素或乳头状病损。
选择的治疗为根治性切除局部肿瘤(常为外阴根治术)与单侧或双侧腹股沟及股淋巴结清扫.对小的病损(<2cm=,浸润深度<1mm,可作宽广的局部切除.对一侧病损<2cm,可用单侧半外阴根治术及单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病损近中线者,需要作双侧腹股沟股淋巴结清扫术.病损>2cm,往往需要作外阴根治术及双侧腹股沟及股淋巴结清扫术。
对局部晚期(Ⅲ期)的外阴癌,手术前用外光线放射疗法,并常常结合化疗(如5-氟尿嘧啶,顺铂).往往先作双侧腹股沟股淋巴结清扫,随之以放射疗法,然后再局部根治切除肿瘤或肿瘤床.这种联合的方法可防止超根治术或脏器去除外科手术。
预后与疾病的分期有关,根据肿瘤的大小,地位及区域性淋巴结的状况(表241-5).Ⅰ期5年存活率>90%,Ⅱ期为80%,Ⅲ期为50%~60%,Ⅳ期为15%.淋巴结播散的危险性与肿瘤的大小及浸润的深度成正比。
有恶性外阴黑色素瘤,其转移的危险性是高的,危险性大多依赖于浸润的深度及肿瘤的大小。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