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无胆色素尿性黄疸综合征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时间 : 2009-11-28 13:34:25 来源:www.fx120.net

[摘要]

  非溶血黄疸系指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障碍,或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BGT)缺乏使胆红素结合障碍而引起的一类高未结合型胆红素血症。大多为先天性,如Gilber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和Ⅱ型以及Lucey-Driscoll综合征等。亦见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及人乳哺养性黄疸。

  (一)Gilbert综合征Gilber综合征是遗传性慢性轻度高未结合型胆红素血症,或同时伴有肝脏色素清除功能障碍,但无肝脏结构改变或肝脏其他功能障碍。大多数患者肝脏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ilirubin UDP-glucuronosyl transferase;BGT)活性明显降低;少数患者有血浆核素标记胆红素清除率降低,提示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或细胞内转运机制有缺陷;而有的患者兼有这两种异常情况。从核素标记胆红素动态观察及红细胞半衰期测定结果表明,Gilber综合征可能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病人有胆红素清除功能减退而无溶血;另一类为胆红素清除减退且伴有隐性溶血,但后者少见。胆红素清除功能减退与溶血两者问无任何因果关系。血浆胆红素浓度一般低于102μmol/L(6mg/dl)。饥饿、手术、发热、感染、劳累或饮酒等可加重黄疸的程度。给予苯巴比妥提高BGT活性可使血浆胆红素浓度下降。在成人中,Gilber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3%-7%,男性多于女性,在青春期以前发病者少见,这些提示性激素可能对肝脏胆红素代谢有调节作用。

  饥饿试验(热量《400kcal/d×2天)后,血清胆红素增高26μmol/L(1.5mg/dl)以上,或较饥饿商水平增高2-3倍,有诊断意义。

  (二)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为重型,属常染色性隐性遗传,系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完全缺如所致。血浆中未结合型胆红素浓度很高342-769.5μmol/L(20-45mg/dl),胆汁呈无色,其中无胆红素,常规肝功能试验及肝组织学检查结果正常。一般在出生后第3-4天出现黄疸,绝大多数患者在出生后18个月内死于核黄疸。由于肝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完全缺如,用苯巴比妥治疗无效,光照疗法或可暂时降低血浆中未结合型胆红素浓度。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相似的文章

更多>>

无胆色素尿性黄疸综合征疾病

非急性发作期,血红蛋白可正常,当发生溶血危象或骨髓再生危象时,血红蛋白则明显下降,网织红细胞多在5%~20%之间,球形红细胞增多为最突出表现,红细胞渗透性明显增加,溶血发作时,血清黄疸指数升高,间接胆红素 ...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